缩略词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1. 氟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 第12-19页 |
1.1. FQs药物作用机理 | 第12-15页 |
1.2. FQs不良反应及其构效关系 | 第15-17页 |
1.3. FQs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机制 | 第17-18页 |
1.4. FQs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 模式生物斑马鱼 | 第19-21页 |
2.1. 斑马鱼发育特点 | 第19-20页 |
2.2. 斑马鱼用于神经毒性研究 | 第20-21页 |
3. 体内浓度检测 | 第21页 |
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建立斑马鱼体内FQs吸收的定量检测方法 | 第23-38页 |
1. 前言 | 第2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3-25页 |
2.2. 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3. 建立及优化LC-MS/MS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4. 样品前处理方法摸索 | 第26页 |
2.5. LC-MS/MS方法学验证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7页 |
3.1. LC-MS/MS优化结果 | 第27-31页 |
3.2.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第32-37页 |
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斑马鱼体内FQs化合物的吸收及其胚胎毒性 | 第38-50页 |
1. 前言 | 第38-3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39页 |
2.2 斑马鱼胚胎毒性实验 | 第39-40页 |
2.3 LC-MS/MS检测斑马鱼体内FQs化合物吸收 | 第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3.1. 药时曲线 | 第40-41页 |
3.2. 结构、胚胎毒性和吸收 | 第41-49页 |
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斑马鱼运动行为学检测及稳定结构的计算 | 第50-73页 |
1. 前言 | 第5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2.2 斑马鱼行为学检测 | 第50-51页 |
2.3 水环境下分子构型的理论计算 | 第51页 |
2.4 分子对接 | 第51-5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2-72页 |
3.1 FQs对斑马鱼胚胎及幼鱼发育的影响 | 第52-54页 |
3.2 FQs对斑马鱼运动行为的作用 | 第54-65页 |
3.3 化合物稳定结构及其对斑马鱼运动行为的作用 | 第65-67页 |
3.4 不同配体的最优分子对接模式 | 第67-70页 |
3.5 讨论 | 第70-72页 |
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综述 | 第84-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附录 | 第98-117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 | 第117页 |
所获奖项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