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面向锂离子电池散热的歧管式微通道热沉设计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11-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1.2 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1 空冷方式第17页
        1.2.2 相变材料冷却第17-18页
        1.2.3 热管散热第18-19页
        1.2.4 液冷方式第19页
    1.3 微通道热沉研究现状第19-24页
        1.3.1 微尺度效应机理研究第20-21页
        1.3.2 微通道热沉研究进展第21-24页
    1.4 论文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1.4.1 论文课题来源第24页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分析第26-40页
    2.1 锂离子电池分类第26-28页
        2.1.1 按外形分类第26-27页
        2.1.2 按正负极材料分类第27-28页
    2.2 锂离子电池主要性能指标第28-29页
        2.2.1 电池充放电倍率第28页
        2.2.2 电池容量及使用寿命第28-29页
        2.2.3 电池荷电状态和放电深度第29页
        2.2.4 电池内阻特性第29页
    2.3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模型分析第29-31页
        2.3.1 锂离子电池产热分析第29-30页
        2.3.2 锂离子电池传热模型建立第30-31页
    2.4 锂离子电池发热功率计算第31-37页
        2.4.1 实验测量原理第31-33页
        2.4.2 电池绝热放电实验第33-35页
        2.4.3 实验测量结果与分析第35-37页
    2.5 电池等效导热系数的确定第37-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传统和歧管式微通道热沉设计与制造第40-54页
    3.1 微通道热沉结构设计第40-48页
        3.1.1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结构设计第41-47页
        3.1.2 传统微通道热沉结构设计第47-48页
    3.2 微通道阵列制造第48-52页
        3.2.1 微铣削加工第48-49页
        3.2.2 激光微加工第49页
        3.2.3 深度反应离子刻蚀加工第49-50页
        3.2.4 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第50-52页
    3.3 高深宽比歧管式微通道阵列设计第52-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性能仿真分析第54-65页
    4.1 微通道热沉数值模型第54-58页
        4.1.1 数值模型建立第54-55页
        4.1.2 网格划分第55-56页
        4.1.3 控制方程第56-57页
        4.1.4 边界条件设定第57-58页
    4.2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流场分析第58-61页
    4.3 不同入口流量散热时电池的温度场分析第61-63页
    4.4 深宽比对歧管式微通道热沉散热性能影响分析第63-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不同热管理方式实验对比分析第65-78页
    5.1 微通道热沉性能测试方案设计第65-69页
        5.1.1 实验平台搭建第65-68页
        5.1.2 实验测试内容及步骤第68-69页
    5.2 热管理方式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分析第69-71页
    5.3 传统和歧管式微通道热沉性能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第71-77页
        5.3.1 传统和歧管式微通道热沉性能仿真分析第71-73页
        5.3.2 传统和歧管式微通道热沉性能实验对比分析第73-77页
            5.3.2.1 散热性能实验对比分析第73-75页
            5.3.2.2 压降特性实验对比分析第75-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第78-88页
    6.1 入口流量对歧管式微通道热沉散热性能影响分析第78-80页
    6.2 放电倍率对歧管式微通道热沉散热性能影响分析第80-82页
    6.3 微通道深宽比对歧管式微通道热沉性能影响分析第82-85页
        6.3.1 微通道深宽比对散热性能影响分析第82-84页
        6.3.2 微通道深宽比对压降特性影响分析第84-85页
    6.4 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85-86页
    6.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结论第88-91页
参考文献第91-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研究
下一篇:基于伪谱法的串并联式PHEV全局优化算法及参数匹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