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贸易合作研究第13-14页
        1.2.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投资合作研究第14-15页
        1.2.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技术合作研究第15页
        1.2.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投资环境研究第15-19页
        1.2.5 研究述评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第20页
    1.4 研究方法第20页
    1.5 本文创新点第20-22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和产业竞争性与互补性测算方法第22-26页
    2.1 理论基础第22-23页
        2.1.1 比较优势理论第22页
        2.1.2 波特钻石模型第22-23页
        2.1.3 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理论第23页
    2.2 产业竞争性与互补性测算方法第23-25页
        2.2.1 贸易竞争力指数第23页
        2.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23-24页
        2.2.3 双边范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24页
        2.2.4 贸易互补性指数第24-25页
        2.2.5 贸易特化系数第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现状第26-34页
    3.1 双边合作现状第26-31页
        3.1.1 双边贸易合作第26-28页
        3.1.2 双边投资合作第28-29页
        3.1.3 双边技术合作第29-30页
        3.1.4 其他方面的合作第30-31页
    3.2 合作中的问题第31-32页
        3.2.1 汽车产品贸易合作较少第31页
        3.2.2 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合作第31-32页
        3.2.3 汽车支持性产业合作较少第32页
        3.2.4 缺乏汽车技术研发合作第32页
        3.2.5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缺乏国际竞争力第32页
    3.3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4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与投资环境分析第34-56页
    4.1 生产要素条件第34-36页
        4.1.1 研发投入第34页
        4.1.2 资本流入第34-35页
        4.1.3 劳动力资源第35-36页
    4.2 需求条件第36-40页
        4.2.1 市场需求量第36-37页
        4.2.2 人均GDP对汽车销量的影响第37-40页
    4.3 支持性产业第40-44页
        4.3.1 汽车零配件产业第40-42页
        4.3.2 钢铁产业第42-44页
    4.4 产业竞争优势第44-52页
        4.4.1 市场集中度第44-49页
        4.4.2 国际市场占有率第49-52页
    4.5 产业政策第52-54页
        4.5.1 巴西汽车产业政策第52页
        4.5.2 俄罗斯汽车产业政策第52-53页
        4.5.3 印度汽车产业政策第53页
        4.5.4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第53页
        4.5.5 南非汽车产业政策第53-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竞争性与互补性测算第56-69页
    5.1 贸易竞争力指数第56-59页
        5.1.1 巴西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第56页
        5.1.2 俄罗斯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第56-57页
        5.1.3 印度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第57-58页
        5.1.4 中国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第58页
        5.1.5 南非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第58-59页
    5.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59-61页
        5.2.1 巴西汽车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59页
        5.2.2 俄罗斯汽车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59-60页
        5.2.3 印度汽车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60页
        5.2.4 中国汽车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60-61页
        5.2.5 南非汽车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61页
    5.3 双边范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61-63页
        5.3.1 中国汽车产品在巴西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61-62页
        5.3.2 中国汽车产品在俄罗斯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62页
        5.3.3 中国汽车产品在印度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62-63页
        5.3.4 中国汽车产品在南非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63页
    5.4 贸易互补性指数第63-65页
        5.4.1 中国与巴西汽车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第63页
        5.4.2 中国与俄罗斯汽车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第63-64页
        5.4.3 中国与印度汽车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第64页
        5.4.4 中国与南非汽车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第64-65页
    5.5 贸易特化系数第65-67页
        5.5.1 中国与巴西汽车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第65页
        5.5.2 中国与俄罗斯汽车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第65-66页
        5.5.3 中国与印度汽车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第66页
        5.5.4 中国与南非汽车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第66-67页
    5.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第69-75页
    6.1 结论第69-70页
    6.2 对策建议第70-75页
        6.2.1 促进汽车产品贸易合作第70-71页
        6.2.2 加强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第71页
        6.2.3 促进汽车支持性产业的合作第71-72页
        6.2.4 加强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合作第72-73页
        6.2.5 发展优势汽车产业,提高自主品牌竞争力第73-75页
结语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集中参数模型齿轮传动系统振动仿真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面向锂离子电池散热的歧管式微通道热沉设计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