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1.1 介体昆虫传播植物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1 非持久性和半持久性病毒的传毒机制研究 | 第13页 |
1.1.2 持久性非增殖病毒的传毒机制研究 | 第13-15页 |
1.1.3 持久增殖性病毒传毒机制研究 | 第15-16页 |
1.2 弹状病毒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2.1 弹状病毒分类 | 第16-17页 |
1.2.2 植物弹状病毒的传播 | 第17页 |
1.2.3 弹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及蛋白功能 | 第17-19页 |
1.2.4 弹状病毒的传毒机制 | 第19-20页 |
1.2.5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 蛋白互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22-24页 |
1.3.1 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 | 第22-23页 |
1.3.2 GST pull-down技术 | 第23-24页 |
1.4 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筛选与BYSMVN互作的灰飞虱蛋白 | 第26-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2.1.1 介体昆虫的饲养与毒源的保存 | 第26页 |
2.1.2 BYSMV特异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载体构建 | 第26-29页 |
2.1.3 诱饵融合蛋白表达检测 | 第29-32页 |
2.1.4 诱饵载体功能验证 | 第32页 |
2.1.5 诱饵pDHB1-N筛选灰飞虱cDNA文库 | 第32-35页 |
2.1.6 二次互作验证 | 第35-3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2.2.1 诱饵载体pDHB1-N的构建 | 第36-37页 |
2.2.2 诱饵融合蛋白表达检测 | 第37-38页 |
2.2.3 诱饵载体功能验证 | 第38页 |
2.2.4 文库筛选条件的优化 | 第38-39页 |
2.2.5 诱饵载体筛选灰飞虱文库 | 第39-43页 |
2.2.6 二次互作验证 | 第43页 |
2.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Pull-down验证BYSMVN与灰飞虱CPR1蛋白的互作 | 第45-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3.1.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页 |
3.1.2 融合蛋白的小量表达检测 | 第45-46页 |
3.1.3 融合蛋白CPR1-MBP的纯化及酶切 | 第46-47页 |
3.1.4 Pull-Down验证互作 | 第4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3.2.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49页 |
3.2.2 融合蛋白BYSMVN-GST的表达检测 | 第49页 |
3.2.3 融合蛋白CPR1-MBP的表达及纯化 | 第49-50页 |
3.2.4 Pull-Down互作验证 | 第50-51页 |
3.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利用RNAi干扰技术确定CPR1对灰飞虱传播BYSMV病毒的影响 | 第53-6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4.1.1 灰飞虱体内BYSMV病毒q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53-55页 |
4.1.2 dsRNA的制备 | 第55页 |
4.1.3 RNAi沉默CPR1后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 第55-56页 |
4.1.4 RNAi沉默CPR1表达后传毒效率测定 | 第5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4.2.1 病毒qPCR引物的溶解曲线与标准曲线 | 第56-57页 |
4.2.2 CPR1和GFP双链RNA的合成 | 第57-58页 |
4.2.3 RNAi沉默CPR1表达后CPR1和BYSMVN的表达水平 | 第58-59页 |
4.2.4 沉默CPR1后灰飞虱对BYSMV的传毒效率 | 第59-60页 |
4.3 讨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