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当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现状 | 第9-10页 |
2.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不畅原因分析 | 第10页 |
3.完善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 | 第10-13页 |
(四)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一、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两种解决机制的特点与比较 | 第14-18页 |
(一) 劳动争议仲裁的基本程序与特点 | 第14-15页 |
(二) 劳动争议诉讼的基本程序与特点 | 第15-16页 |
1.基本程序 | 第15页 |
2.特点 | 第15-16页 |
(三) 两者的比较 | 第16-18页 |
1.两者属性不同 | 第16页 |
2.两者审理的依据和原则不同 | 第16-17页 |
3.两者审理的程序不同 | 第17页 |
4.两者审理的法律效力不同 | 第17-18页 |
二、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关系的现状与问题 | 第18-30页 |
(一)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关系初探 | 第18-22页 |
1.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互相衔接 | 第19-20页 |
2.诉讼对劳动争议仲裁的保障 | 第20-21页 |
3.诉讼对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 | 第21-22页 |
(二)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关系现状 | 第22-23页 |
(三)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1.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程序上衔接不畅 | 第23-27页 |
2.法律文书的效力衔接不畅 | 第27-28页 |
(四)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不畅的原因 | 第28-30页 |
1.诉讼对仲裁制度保障力度不够 | 第28页 |
2.劳动仲裁机构定位不明 | 第28-29页 |
3.诉讼对仲裁裁决存在认识偏差 | 第29-30页 |
三、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的思路 | 第30-40页 |
(一) 确立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1.程序延续性原则 | 第30页 |
2.程序安定性原则 | 第30-31页 |
3.程序效益原则 | 第31页 |
(二) 构建“案件分类、争议分流”多元纠纷解决模式 | 第31-35页 |
1.构建案件分类 | 第31-32页 |
2.建立三方参与调解的机制 | 第32-33页 |
3.改革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 第33-35页 |
(三) 建立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的相关保障制度 | 第35-40页 |
1.建立专属管辖制度 | 第35-36页 |
2.建立统一的证据规则 | 第36-37页 |
3.建立仲裁卷宗移送制度 | 第37页 |
4.建立裁审效力的连接机制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