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二章 TeamX及相关毯式建筑理论发展 | 第28-52页 |
2.1 TeamX的城市建筑思想 | 第28-30页 |
2.2 TeamX毯式建筑思想的基础 | 第30-34页 |
2.2.1 茎干(Stem):调节城市 | 第30-32页 |
2.2.2 簇群(Cluster) | 第32-33页 |
2.2.3 网络(Web):编织城市 | 第33-34页 |
2.3 TeamX毯式建筑理论发展 | 第34-49页 |
2.3.1 毯式建筑的基本含义 | 第34-35页 |
2.3.2 毯式建筑理论发展过程 | 第35-38页 |
2.3.3 毯式建筑理论的实践 | 第38-49页 |
2.4 对毯式建筑特征的总结 | 第49页 |
2.5 从毯式建筑理论到校园规划 | 第49-51页 |
2.5.1 校园规划的取向 | 第49-50页 |
2.5.2 毯式建筑理论对校园规划的启发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高校校园毯式建筑形态的量化分析 | 第52-105页 |
3.1 空间句法基本原理 | 第52-58页 |
3.1.1 空间句法的概念 | 第52-53页 |
3.1.2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 | 第53-55页 |
3.1.3 空间句法的指标参数 | 第55-56页 |
3.1.4 空间句法的模型构建 | 第56-58页 |
3.2 高校校园毯式建筑形态研究案例 | 第58-74页 |
3.2.1 校园毯式建筑形态 | 第58-59页 |
3.2.2 柏林自由大学综合楼 | 第59-61页 |
3.2.3 麻省理工学院主楼群 | 第61-66页 |
3.2.4 埼玉县立大学 | 第66-72页 |
3.2.5 巴林阿拉伯海湾大学 | 第72-74页 |
3.3 高校校园毯式建筑形态案例的空间量化分析 | 第74-97页 |
3.3.1 柏林自由大学综合楼的空间量化分析 | 第74-80页 |
3.3.2 麻省理工学院主楼群的空间量化分析 | 第80-87页 |
3.3.3 埼玉县立大学的空间量化分析 | 第87-93页 |
3.3.4 巴林阿拉伯海湾大学的空间量化分析 | 第93-97页 |
3.4 四所高校校园毯式建筑形态案例的空间量化分析对比 | 第97-99页 |
3.5 校园高层高密度形态的对比方案量化分析 | 第99-101页 |
3.5.1 空间整合度量化指标 | 第99-100页 |
3.5.2 空间连接度量化指标 | 第100-101页 |
3.5.3 空间协同度量化指标 | 第101页 |
3.5.4 整体数据 | 第101页 |
3.6 校园低层高密度与校园高层高密度量化分析对比 | 第101-102页 |
3.7 高校校园毯式建筑形态的量化分析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102-10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校园毯式建筑形态的量化分析与学科交叉的关联性初探 | 第105-121页 |
4.1 学科交叉 | 第105-106页 |
4.1.1 学科交叉概念 | 第105页 |
4.1.2 学科交叉的起源 | 第105-106页 |
4.2 社会网络结构与学科交叉 | 第106-109页 |
4.2.1 社会网络密度与学科交叉 | 第107-108页 |
4.2.2 社会网络中心性与学科交叉 | 第108页 |
4.2.3 社会网络稳定性与学科交叉 | 第108-109页 |
4.3 校园网络结构与学科交叉 | 第109-112页 |
4.3.1 适应社会网络结构的校园空间网络结构 | 第109-110页 |
4.3.2 校园空间整合度与学科交叉 | 第110-111页 |
4.3.3 校园空间连接度与学科交叉 | 第111页 |
4.3.4 校园空间协同度与学科交叉 | 第111-112页 |
4.4 校园毯式建筑形态的量化分析与学科交叉关联性探讨 | 第112-119页 |
4.4.1 校园空间网络结构类型 | 第112-115页 |
4.4.2 校园毯式建筑形态与学科交叉 | 第115-117页 |
4.4.3 校园毯式建筑形态的量化分析与学科交叉的关联性探讨 | 第117-119页 |
4.4.4 校园毯式建筑形态的量化分析与学科交叉的关联性探讨的局限性 | 第11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五章 广西大学规划方案设计 | 第121-143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121-123页 |
5.1.1 区位环境 | 第121-122页 |
5.1.2 校区历史风貌 | 第122页 |
5.1.3 项目现状 | 第122-123页 |
5.2 设计思路 | 第123-126页 |
5.3 设计方案 | 第126-130页 |
5.4 方案一空间量化分析 | 第130-135页 |
5.4.1 空间整合度量化指标 | 第130-132页 |
5.4.2 空间连接度量化指标 | 第132-133页 |
5.4.3 空间协同度量化指标 | 第133-134页 |
5.4.4 整体数据 | 第134-135页 |
5.5 方案二空间量化分析 | 第135-140页 |
5.5.1 空间整合度量化指标 | 第135-137页 |
5.5.2 空间连接度量化指标 | 第137-139页 |
5.5.3 空间协同度量化指标 | 第139-140页 |
5.5.4 整体数据 | 第140页 |
5.6 方案一与方案二数据对比 | 第140-14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结论 | 第143-146页 |
1 研究总结 | 第143-144页 |
2 研究局限性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附件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