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新型城市社区互助合作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选题背景第8页
    1.2 研究意义第8-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8-9页
        1.2.2 实践意义第9-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5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10-13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4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4-15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页
        1.4.1 研究思路第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页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第15-16页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6-2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2.1.1 社区第16页
        2.1.2 城市新型社区第16-17页
        2.1.3 互助合作第17-18页
        2.1.4 养老服务第18页
    2.2 相关理论第18-22页
        2.2.1 社会资本理论第18-20页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第20页
        2.2.3 需求层次理论第20-22页
3 我国城市社区的演变第22-29页
    3.1“单位型”社区第22-26页
        3.1.1“单位型”社区的特点第23-25页
        3.1.2“单位型”社区的不足第25-26页
    3.2 城市新型社区第26-29页
        3.2.1 城市新型社区产生的背景第26-27页
        3.2.2 城市新型社区的优势第27-29页
4 我国城市新型社区养老服务的现有模式及存在问题第29-35页
    4.1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养老服务模式第29-30页
        4.1.1 家庭养老模式第29页
        4.1.2 机构养老模式第29-30页
        4.1.3 社区养老模式第30页
    4.2 我国现阶段城市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第30-35页
        4.2.1 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第30-32页
        4.2.2 机构养老步履维艰第32-34页
        4.2.3 社区养老成为替代性选择第34-35页
5 国内外城市新型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经验第35-46页
    5.1 国外城市新型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经验第35-39页
        5.1.1 日本第35-36页
        5.1.2 英国第36-38页
        5.1.3 美国第38-39页
    5.2 我国城市新型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经验第39-43页
        5.2.1 潍坊第39-41页
        5.2.2 上海第41-42页
        5.2.3 武汉第42-43页
    5.3 国内外城市新型社区养老服务实践的启示第43-46页
        5.3.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第43页
        5.3.2 扩大高素质专业人员及志愿者的参与第43-44页
        5.3.3 动员不同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第44页
        5.3.4 构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层次服务体系第44-46页
6 探索城市新型社区互助合作养老服务模式第46-56页
    6.1 建立城市新型社区互助合作养老模式的意义第46-47页
    6.2 建立城市新型社区互助合作养老模式的原则第47-50页
        6.2.1 坚持政府引导第47-48页
        6.2.2 坚持以社区为基础第48-49页
        6.2.3 坚持以人为本第49页
        6.2.4 坚持服务供给主体地位平等第49-50页
    6.3 城市新型社区互助合作养老模式的可行性第50-51页
        6.3.1 互助合作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第50-51页
        6.3.2 互助合作是对现有保障模式的重要补充第51页
        6.3.3 现有的探索为互助合作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第51页
    6.4 城市新型社区互助合作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与推广第51-52页
        6.4.1 帮助老年人转变观念,树立新的价值体系第51-52页
        6.4.2 加强资金投入,建立坚实的物质基础第52页
    6.5 完善城市新型社区互助合作养老模式的措施第52-56页
        6.5.1 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第52-53页
        6.5.2 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第53页
        6.5.3 增加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第53-54页
        6.5.4 强化养老服务组织的管理第54-5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7.1 研究结论第56-57页
    7.2 研究展望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附录一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65页
附录二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持的课题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员工帮助计划(EAP)在矿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X煤矿为例
下一篇: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解读《单向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