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2章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背景 | 第12-17页 |
2.1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2.1.1 两次世界大战促进科技飞速发展 | 第12-13页 |
2.1.2 德国纳粹主义对文化的控制 | 第13页 |
2.1.3 美国大众文化的兴起 | 第13页 |
2.2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背景 | 第13-17页 |
2.2.1 技术理性主义思想的反思 | 第14页 |
2.2.2 丰富的理论来源 | 第14-17页 |
第3章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科学技术批判 | 第17-24页 |
3.1 科学技术控制了大众的需要 | 第17-19页 |
3.1.1 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的概念 | 第17-18页 |
3.1.2 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的转化 | 第18-19页 |
3.2 科学技术使无产阶级被统治阶级所同化 | 第19-21页 |
3.2.1 科学技术使机器比工人创造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 第19-20页 |
3.2.2 科学技术使机器削弱了工人的否定能力 | 第20页 |
3.2.3 科学技术的进步弱化了工人的阶级属性 | 第20-21页 |
3.3 发达工业社会—没有反对派的社会 | 第21-24页 |
3.3.1 缺乏反对派的表现 | 第21-22页 |
3.3.2 缺乏反对派的原因 | 第22-24页 |
第4章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容—肯定性文化批判 | 第24-31页 |
4.1 文化的肯定性质 | 第24-26页 |
4.1.1 肯定性文化的概念 | 第24-25页 |
4.1.2 肯定性文化的本质 | 第25-26页 |
4.2 单向度理论的内容 | 第26-31页 |
4.2.1 单向度的政治 | 第26页 |
4.2.2 单向度的文化 | 第26-28页 |
4.2.3 单向度的社会 | 第28-31页 |
第5章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容—单一性文化批判 | 第31-36页 |
5.1 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 | 第31-33页 |
5.1.1 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的概念 | 第31-32页 |
5.1.2 高层文化的概念 | 第32-33页 |
5.2 文化工业中的文化产品 | 第33-36页 |
5.2.1 文化工业是市场和商业的产物 | 第33页 |
5.2.2 文化工业重视交换价值 | 第33-34页 |
5.2.3 文化的生产者和接受者 | 第34-36页 |
第6章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容—压抑性文化批判 | 第36-44页 |
6.1 基本压抑与剩余压抑 | 第36-37页 |
6.1.1 基本压抑与剩余压抑的理论来源 | 第36页 |
6.1.2 马尔库塞的基本压抑与剩余压抑 | 第36-37页 |
6.2 压抑是文明不可逆转的代价 | 第37-38页 |
6.2.1 压抑性文明的变化 | 第37-38页 |
6.2.2 剩余压抑与快乐原则 | 第38页 |
6.3 压抑性心理机制 | 第38-44页 |
6.3.1 压抑性心理机制的形成 | 第38-40页 |
6.3.2 压抑性心理机制的后果 | 第40-44页 |
第7章 中国大众文化下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的价值 | 第44-52页 |
7.1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 第44-48页 |
7.1.1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原因 | 第44-46页 |
7.1.2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适用性 | 第46-47页 |
7.1.3 发达工业社会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的区别 | 第47-48页 |
7.2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启示 | 第48-52页 |
7.2.1 中国大众文化发展弊端 | 第48-49页 |
7.2.2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