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鞍山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格局构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1 以遗产区域和整体保护理论为工业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第17页
        1.2.2 系统整理鞍山工业遗产的资料为未来的继续研究奠定基础第17页
        1.2.3 为鞍山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意义第17-18页
        1.2.4 推动鞍山城市工业景观的营建和精神文化的传承第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第18-25页
        1.3.1 国外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实践及发展趋势第18-21页
        1.3.2 国内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实践及发展趋势第21-23页
        1.3.3 鞍山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第23-25页
    1.4 主要研究方法第25-26页
        1.4.1 历史考察法第25页
        1.4.2 实证结合法第25页
        1.4.3 整体研究法第25-26页
        1.4.4 价值因子评价法第26页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6-29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26页
        1.5.2 论文框架第26-29页
第二章 鞍山工业发展历史概况第29-37页
    2.1 古代鞍山地区冶铁业的发展历史第29-30页
    2.2 近代(20世纪初-1945年)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第30-34页
        2.2.1 清末民初(20世纪初-1931年)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第30-31页
        2.2.2 日伪殖民时期(1931-1945年)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第31-32页
        2.2.3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短暂统治时期(1945-1948年)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第32-34页
    2.3 现代(1948年-现在)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第34-36页
        2.3.1 解放后和建国前期(1948-1976年)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第34-35页
        2.3.2 改革开放后新时期(1978年-现在)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鞍山工业遗产的现状分析第37-79页
    3.1 鞍山工业遗产的形成因素分析第37-41页
        3.1.1 技术设备的革新第37-38页
        3.1.2 自然资源的枯竭第38-39页
        3.1.3 产业结构的调整第39-40页
        3.1.4 城市的不断扩张发展第40-41页
        3.1.5 历史的遗留第41页
    3.2 鞍山工业遗产的统计及概况第41-68页
        3.2.1 鞍山工业遗产的调查和登录标准第41-43页
        3.2.2 鞍山工业遗产的初步统计第43-45页
        3.2.3 鞍山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第45-68页
    3.3 鞍山工业遗产的现状特征第68-71页
        3.3.1 绝大多数始建于日本殖民时期和建国初期第68-69页
        3.3.2 工业生产类和非工业生产类建构筑物各占一半第69-70页
        3.3.3 均属于重工业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建构筑物第70-71页
        3.3.4 现存状况较为散乱杂第71页
    3.4 鞍山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第71-74页
        3.4.1 主要沿铁路两侧和城市南部的矿山带分布第72-73页
        3.4.2 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心两片一带”的特征第73-74页
    3.5 鞍山工业遗产面临的问题及存在的矛盾第74-77页
        3.5.1 保护意识落后第75页
        3.5.2 建设与管理不顺第75页
        3.5.3 建设资金短缺第75-76页
        3.5.4 保护利用模式单一第76-77页
        3.5.5 公众参与缺乏第77页
    3.6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鞍山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与分级第79-97页
    4.1 鞍山工业遗产价值构成与评价方法第79-84页
        4.1.1 价值因子的选定原则第79-80页
        4.1.2 价值构成及评判标准第80-82页
        4.1.3 评价方法第82-84页
    4.2 鞍山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第84-90页
        4.2.1 鞍山工业遗产的绝对价值第84-87页
        4.2.2 鞍山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价值第87-90页
    4.3 鞍山工业遗产的分级第90-94页
        4.3.1 分级标准及对应的保护再利用方法第90-92页
        4.3.2 不同片区工业遗产的分级第92-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7页
第五章 鞍山工业遗产“区域——城市——片区”的整体保护格局的构建第97-117页
    5.1 遗产区域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第97-106页
        5.1.1 东北地区鞍山工业遗产整体定位及保护第97-100页
        5.1.2 中东铁路沿线区域鞍山工业遗产整体定位及保护第100-103页
        5.1.3 沈阳经济区内鞍山工业遗产整体定位及保护第103-106页
    5.2 鞍山城市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第106-112页
        5.2.1 制定鞍山城市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目标第106页
        5.2.2 保障鞍山城市工业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第106-107页
        5.2.3 打造鞍山城市工业遗产旅游线路第107-108页
        5.2.4 鞍山城市总体规划与工业遗产整体保护的有效结合第108-112页
    5.3 不同片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第112-116页
        5.3.1 鞍钢厂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第112-113页
        5.3.2 主城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第113-114页
        5.3.3 市区北部片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第114-115页
        5.3.4 市区南部片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第115页
        5.3.5 海城和岫岩地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六章 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再利用第117-139页
    6.1 延续原有的使用功能第117-122页
        6.1.1 原址原样的利用第117-120页
        6.1.2 移入博物馆和展览馆第120-122页
    6.2 开发矿山地质公园第122-126页
        6.2.1 鞍山矿山地质公园的发展条件分析第122-124页
        6.2.2 大孤山矿山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第124-126页
    6.3 塑造城市工业景观风貌第126-130页
        6.3.1 鞍山城市景观风貌的现状问题第126-127页
        6.3.2 鞍山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分析第127-128页
        6.3.3 工业文化广场和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第128-130页
    6.4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第130-132页
        6.4.1 鞍钢厂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条件分析第130-131页
        6.4.2 鞍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第131-132页
    6.5 营建工业特色的市政设施第132-134页
        6.5.1 国内一些城镇和景区的借鉴第133-134页
        6.5.2 鞍山城市工业化市政设施的设计第134页
    6.6 传承城市工业精神和文化第134-137页
        6.6.1 弘扬城市工业精神第134-136页
        6.6.2 传承城市工业文化第136-137页
    6.7 其他再利用方式第137-138页
    6.8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七章 结论第139-141页
    7.1 基本结论第139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39-140页
        7.2.1 从遗产区域角度探讨鞍山与周边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关系的问题第139页
        7.2.2 通过构建整体保护格局来研究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再利用 1第139-140页
        7.2.3 通过动态的规划建设来营造鞍山的城市工业景观文化第140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5页
作者简介第14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针结合低能量激光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病疗效观察
下一篇:沈阳建筑大学工程实践中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