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中国传统城市“望山”经验的科学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0-12页
        1.1.1 对现代城市设计的思考第10页
        1.1.2 对中国传统营城智慧的认识第10-11页
        1.1.3 对“望山”传统经验价值的重视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界定第13-14页
        1.3.1 研究对象界定第13页
        1.3.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研究综述第14-18页
        1.4.1 研究现状综述第14-17页
        1.4.2 研究基础资料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21页
        1.5.1 文献查阅第18页
        1.5.2 实地调研第18-19页
        1.5.3 分析研究第19页
        1.5.4 科学测试第19-21页
    1.6 研究框架第21-22页
2.中国古代城市“望山”传统概述第22-40页
    2.1 古代城市“望山”实例第22-26页
    2.2 “望山”传统溯源第26-31页
        2.2.1 早期山岳崇拜的影响第27页
        2.2.2 儒家思想的影响第27-29页
        2.2.3 山水美学的影响第29-31页
    2.3 基于“望山”传统的规划途径第31-35页
        2.3.1 城内“四望”:寻查山景的方式第31-32页
        2.3.2 “一方之望”:朝慕山景的规划模式第32-33页
        2.3.3 轴线朝对:整体布局的重要手段第33-35页
    2.4 “望山”传统对城市营建的影响第35-38页
        2.4.1 城市择址与选位第35-37页
        2.4.2 城市轴线骨架建立第37页
        2.4.3 城市布局与风景体系构建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40页
3.典型“望山”城市案例分析第40-74页
    3.1 概述第40-41页
    3.2 西安城市“望山”传统与“望山”格局第41-51页
        3.2.1 地理环境基础第41-42页
        3.2.2 西安城市建设与山体关系第42-46页
        3.2.3 西安城市“望山”格局第46-50页
        3.2.4 小结第50-51页
    3.3 华阴城市“望山”传统与“望山”格局第51-57页
        3.3.1 地理环境基础第51-53页
        3.3.2 华阴城市建设与华山的关系第53-54页
        3.3.3 华阴城市“望山”格局第54-56页
        3.3.4 小结第56-57页
    3.4 杭州城市“望山”传统与“望山”格局第57-66页
        3.4.1 地理环境基础第57-60页
        3.4.2 杭州城市建设与山体关系第60-62页
        3.4.3 “山-湖-城”一体的城市“望山”格局第62-66页
        3.4.4 小结第66页
    3.5 南通城市“望山”传统与“望山”格局第66-71页
        3.5.1 地理环境基础第66-68页
        3.5.2 南通城市建设与山体关系第68-69页
        3.5.3 “南望狼山”的城市“望山”格局第69-70页
        3.5.4 小结第70-71页
    3.6 本章小结第71-74页
4.“望山”的生理心理测试与科学分析第74-106页
    4.1 测试设计第74-84页
        4.1.1 测试概述第74-75页
        4.1.2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第75-78页
        4.1.3 技术路线第78-84页
    4.2 “望山”的生理和心理测试第84-93页
        4.2.1 研究方法与对象第84-87页
        4.2.2 实验组A结果分析第87-91页
        4.2.3 实验组B结果分析第91-93页
        4.2.4 测试小结第93页
    4.3 不同“望山”场景对人情绪的影响调查访谈第93-104页
        4.3.1 研究方法与对象第94-96页
        4.3.2 结果分析第96-103页
        4.3.3 测试小结第103-104页
    4.4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5.“望山”经验的当代价值与探索第106-114页
    5.1 “望山”经验的当代价值第106-108页
        5.1.1 历史价值第106-107页
        5.1.2 科学价值第107-108页
        5.1.3 应用价值第108页
    5.2 “望山”经验的当代探索第108-113页
        5.2.1 保护历史“望山”格局第109-110页
        5.2.2 发现当代“山-城”新秩序第110-113页
    5.3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6.结语第114-118页
    6.1 研究结论第114-115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115-116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16-118页
        6.3.1 研究不足第116页
        6.3.2 展望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经历第124-126页
附录一第126-128页
附录二第128-130页
附录三第130-132页
附录四第132-134页
附录五第134-136页
附录六第136-138页
附录七第138-148页
附录八第148-155页
    图录第148-154页
    表录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省图书馆读者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极端热湿气候区自持化光伏空调系统与建筑热工匹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