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维度建模的银行反欺诈系统设计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2-14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架构和维度建模理论 | 第17-31页 |
2.1 系统功能 | 第17页 |
2.2 系统架构图 | 第17-19页 |
2.2.1 数据流图 | 第17-18页 |
2.2.2 网络架构图 | 第18-19页 |
2.3 课题研究范围 | 第19页 |
2.4 维度建模理论总体介绍 | 第19-22页 |
2.4.1 技术特点 | 第19-20页 |
2.4.2 含有度量的事实表 | 第20-21页 |
2.4.3 用来描述事物的维度表 | 第21页 |
2.4.4 使用星型模式联合维度表和事实表 | 第21-22页 |
2.5 维度建模过程 | 第22-24页 |
2.5.1 收集业务需求和源数据 | 第22-23页 |
2.5.2 建模步骤 | 第23-24页 |
2.5.3 维度建模可扩展性 | 第24页 |
2.6 基本事实表技术 | 第24-27页 |
2.6.1 事实表结构 | 第24页 |
2.6.2 空值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2.6.3 保持事实一致性 | 第25页 |
2.6.4 三种事实表 | 第25-27页 |
2.7 基本维度表技术 | 第27-29页 |
2.7.1 维度表结构 | 第27页 |
2.7.2 代理键和自然键 | 第27页 |
2.7.3 向下钻取和跨业务钻取 | 第27页 |
2.7.4 退化维 | 第27-28页 |
2.7.5 非范式化的扁平结构 | 第28页 |
2.7.6 多层级处理 | 第28-29页 |
2.7.7 缓慢变化维 | 第29页 |
2.7.8 空值处理方法 | 第29页 |
2.8 企业数据仓库总线矩阵 | 第29-30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银行反欺诈应用的维度建模 | 第31-48页 |
3.1 采用维度建模的原因 | 第31-35页 |
3.2 企业总线矩阵 | 第35-39页 |
3.2.1 活期存款业务 | 第36页 |
3.2.2 定期存款业务 | 第36-37页 |
3.2.3 个人贷款业务 | 第37-38页 |
3.2.4 信用卡业务 | 第38页 |
3.2.5 综合 | 第38-39页 |
3.3 活期存款业务事实表 | 第39-41页 |
3.4 定期存款业务事实表 | 第41-42页 |
3.5 使用父子关系技术概化存款业务事实表 | 第42页 |
3.6 个人贷款业务事实表 | 第42-43页 |
3.7 信用卡业务事实表 | 第43-44页 |
3.8 一致性维 | 第44-47页 |
3.8.1 活期账户维、定期账户维和存款账户维 | 第44-45页 |
3.8.2 日期维 | 第45页 |
3.8.3 信用卡种类维 | 第45-46页 |
3.8.4 机构维 | 第46-4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通用反欺诈模型接.设计和模型实例介绍 | 第48-58页 |
4.1 反欺诈模型总体介绍 | 第48-49页 |
4.1.1 反欺诈模型定义 | 第48页 |
4.1.2 设计反欺诈模型的原因 | 第48-49页 |
4.2 通用反欺诈模型接.设计 | 第49-54页 |
4.2.1 自运行模型 | 第49-52页 |
4.2.2 交互式模型 | 第52-54页 |
4.3 反欺诈模型实例介绍 | 第54-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BI系统设计和系统应用效果 | 第58-65页 |
5.1 反欺诈模型调度 | 第58-60页 |
5.1.1 自运行模型执行线程 | 第59-60页 |
5.1.2 交互式模型执行线程 | 第60页 |
5.2 反欺诈模型运行监控 | 第60-61页 |
5.3 反欺诈模型参数配置 | 第61-62页 |
5.4 反欺诈模型运行结果展现 | 第62页 |
5.5 系统应用效果 | 第62-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