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7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6-2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效率及其相关概念 | 第27-31页 |
·效率的概念 | 第27-28页 |
·现代经济理论关于效率的界定 | 第28-29页 |
·生产率的概念 | 第29页 |
·效率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 第29-31页 |
·效率与生产率的测度方法 | 第31-32页 |
·经济计量生产模型方法 | 第31页 |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方法 | 第31页 |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 第32页 |
·分析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陕西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4-5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4-36页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34-35页 |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35-36页 |
·耕地及耕地生产力变化趋势 | 第36-38页 |
·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38-40页 |
·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速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39-40页 |
·耕地相对变化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40页 |
·耕地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耕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4-47页 |
·未来耕地需求发展趋势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基于DEA 方法的陕西省耕地生产效率分析 | 第50-83页 |
·基于DEA 方法的耕地生产效率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50-61页 |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50-51页 |
·基于DEA 方法的效率评价模型 | 第51-59页 |
·运用DEA 方法进行效率评估的利弊分析 | 第59-60页 |
·耕地生产效率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60-61页 |
·耕地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1-63页 |
·基于DEA 方法的耕地生产效率分析 | 第63-77页 |
·基于全省层面的耕地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 第63-65页 |
·陕西省基于全国层面的耕地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 第65-73页 |
·省内各地区耕地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 第73-75页 |
·省内各地区耕地纯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 第75-76页 |
·省内各地区耕地规模效率比较分析 | 第76-77页 |
·耕地生产效率DEA 非有效地区的投影分析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基于Malmquist 指数法的陕西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第83-102页 |
·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非参数模型及其分解 | 第83-88页 |
·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方法介绍 | 第83-84页 |
·距离函数 | 第84-85页 |
·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 第85-87页 |
·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DEA 的结合 | 第87-88页 |
·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优点 | 第88页 |
·耕地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测算 | 第88-96页 |
·研究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第88-89页 |
·耕地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情况分析 | 第89-92页 |
·耕地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地区差异分析 | 第92-94页 |
·省内各地市耕地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情况分析 | 第94-96页 |
·耕地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 第96-101页 |
·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 | 第97页 |
·σ 收敛检验分析 | 第97-99页 |
·绝对 β 收敛检验分析 | 第99-100页 |
·条件 β 收敛检验分析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基于Tobit 模型的陕西省耕地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2-114页 |
·影响因素变量的选择与假设 | 第102-107页 |
·农村劳动力投入变量 | 第103页 |
·耕作条件变量 | 第103页 |
·自然条件变量 | 第103-104页 |
·经济发展特征变量 | 第104页 |
·财政支农变量 | 第104-105页 |
·政策因素变量 | 第105页 |
·耕地质量等级变量 | 第105-107页 |
·模型选择 | 第107-108页 |
·耕地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8-113页 |
·耕地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8-111页 |
·耕地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14-12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4-115页 |
·提高耕地生产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115-120页 |
·加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发挥“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优势 | 第116页 |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有效灌溉率 | 第116-117页 |
·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促进耕地产出持续增长 | 第117-118页 |
·制定省内分区域有侧重点的耕地利用和保护策略 | 第118-119页 |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有效运行,促进耕地生产效率提高 | 第119-120页 |
附表 | 第120-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