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附属构筑物及沿线设施论文

高速公路新型服务区方案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交通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及意义第10-14页
        1.2.1 国外城市交通与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第10-11页
        1.2.2 我国城市交通与土地规划、利用现状第11-13页
        1.2.3 高速公路土地利用的意义第13-14页
    1.3 商业开发现状及常见型式第14-16页
        1.3.1 开发研究现状第15页
        1.3.2 商业开发常见型式第15-16页
    1.4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及要求第16-18页
        1.4.1 开发的必要性第16-18页
        1.4.2 建设的意义及要求第18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8-19页
2 工程背景及自然条件第19-26页
    2.1 工程背景和总体规模第19-22页
        2.1.1 工程背景第19-21页
        2.1.2 服务区总体规模第21-22页
    2.2 工程建设条件第22-25页
        2.2.1 交通条件第23-24页
        2.2.2 周边规划情况第24页
        2.2.3 工程地质情况第24页
        2.2.4 新型服务区可能存在的一些运营管理问题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新型服务区方案设计第26-46页
    3.1 交通量预测结果第26-27页
    3.2 新型服务区型式选择第27-37页
        3.2.1 新型服务区所需满足的功能第27-29页
        3.2.2 新型服务区具有的特性第29-30页
        3.2.3 常规服务区的基本形式及其不足第30-31页
        3.2.4 常见形式互通的分析第31-33页
        3.2.5 服务区内各种服务设施的布置原则第33页
        3.2.6 互通及服务区综合开发主要模式及交通量需求第33-35页
        3.2.7 瑞安东服务区采用方案第35-37页
    3.3 新型服务区平面设计第37-40页
        3.3.1 互通平面型式设计第37-38页
        3.3.2 互通功能实现第38-39页
        3.3.3 互通特性实现第39-40页
    3.4 新型服务区纵面设计第40页
    3.5 新型服务区指标采用第40-43页
        3.5.1 道路主要技术指标第40-42页
        3.5.2 匝道分流鼻端技术指标第42页
        3.5.3 匝道超高第42-43页
    3.6 新型服务区交通流向第43-45页
    3.7 本章小结第45-46页
4 新型服务区安全性评价第46-59页
    4.1 新型服务区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第46-48页
    4.2 安全性评价内容第48页
    4.3 互通区道路条件检查第48-51页
        4.3.1 交叉形式的评价第48-49页
        4.3.2 交叉视距的评价第49页
        4.3.3 服务区匝道评价第49-51页
    4.4 互通区运行速度和服务水平分析第51-54页
        4.4.1 分析方法第51页
        4.4.2 计算模型第51-53页
        4.4.3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3-54页
    4.5 与地方道路平交口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第54-58页
        4.5.1 平交口运行速度协调性的评价标准第55页
        4.5.2 与地方道路平交口运行速度的预测第55-57页
        4.5.3 物流中心对互通交通流影响分析第57-58页
    4.6 综合评价第58页
    4.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周边路网适应性分析第59-69页
    5.1 路网适应性的定义第59-60页
    5.2 影响区交通量分析第60-62页
        5.2.1 交通量分析内容第60页
        5.2.2 影响区范围及预测年限第60页
        5.2.3 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第60-61页
        5.2.4 交通量预测结果第61-62页
    5.3 周边路段及交叉口负荷度分析第62-66页
        5.3.1 新型服务区周边路网中城市交通负荷变化分析第63-64页
        5.3.2 新型服务区周边路网交叉口交通负荷分析第64-66页
    5.4 新型服务区对周边公共交通适应性分析第66-67页
    5.5 新型服务区周边路网非机动车交通系统适应性分析第67-68页
    5.6 路网适应性分析总结第68页
    5.7 本章小结第68-6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9-70页
    6.1 结论第69页
    6.2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作者简历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电池组温度状态的纯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仿真的路网宏观基本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