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关于缅甸电力基础设施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关于缅甸直接投资风险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电力基础设施 | 第16-17页 |
2.1.2 直接投资 | 第17页 |
2.1.3 投资风险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风险分解结构(RBS) | 第17-19页 |
2.2.2 解释结构模型(ISM)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对缅甸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的基础、现状及投资环境评估 | 第21-30页 |
3.1 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基础 | 第21-24页 |
3.1.1 中缅的经贸与投资合作 | 第21-22页 |
3.1.2 缅甸的资源优势及电力短缺问题 | 第22-23页 |
3.1.3 中国在电力基础设施上的优势 | 第23-24页 |
3.2 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现状 | 第24-28页 |
3.2.1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 第24-26页 |
3.2.2 投资方式多样 | 第26-27页 |
3.2.3 面临的内外部挑战 | 第27-28页 |
3.3 缅甸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评估:等级评分法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中国企业对缅甸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划分 | 第30-39页 |
4.1 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风险因素识别 | 第30-31页 |
4.2 基于ISM法的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风险因素层次划分 | 第31-39页 |
4.2.1 风险因素集与风险因素关系 | 第32页 |
4.2.2 邻接矩阵及其赋值 | 第32-33页 |
4.2.3 可达矩阵的计算与缩减 | 第33-34页 |
4.2.4 可达矩阵的层级划分 | 第34-36页 |
4.2.5 建立风险结构模型 | 第36-38页 |
4.2.6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中国企业对缅甸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的风险因素分析 | 第39-52页 |
5.1 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第一层级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5.1.1 技术风险 | 第39-40页 |
5.1.2 施工风险 | 第40页 |
5.1.3 合同风险 | 第40-41页 |
5.2 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第二层级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5.2.1 政治风险 | 第41-43页 |
5.2.2 法律因素 | 第43-44页 |
5.2.3 竞争风险 | 第44-45页 |
5.3 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第三层级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5.3.1 管理风险 | 第45-46页 |
5.3.2 财务风险 | 第46-48页 |
5.4 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第四层级因素分析 | 第48-51页 |
5.4.1 经济风险 | 第48-49页 |
5.4.2 社会文化风险 | 第49-51页 |
5.5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六章 中国企业对缅甸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的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 | 第52-58页 |
6.1 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的风险管理策略及工具 | 第52-54页 |
6.2 电力基础设施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54-58页 |
6.2.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与决策管理体系 | 第54-55页 |
6.2.2 严格遵守缅甸的法律法规,寻求法律保障 | 第55页 |
6.2.3 推进跨国的“本土化”战略 | 第55-56页 |
6.2.4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企业形象 | 第56-57页 |
6.2.5 通过保险与利益共同体转移投资风险,并拓宽融资渠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