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赏识教育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我国赏识教育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 小学 | 第14-15页 |
(二) 班主任工作 | 第15页 |
(三) 班级管理 | 第15页 |
(四) 赏识教育 | 第15-16页 |
(五) 教育策略 | 第16页 |
五、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 第16-17页 |
(二) 强化理论 | 第17-18页 |
(三) 自我效能理论 | 第18页 |
(四) 期望理论 | 第18-19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二) 行动研究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赏识教育的内涵 | 第20-22页 |
一、 赏识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0页 |
二、 赏识教育的多维理解 | 第20-21页 |
三、 赏识教育的特优势 | 第21-22页 |
(一)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 | 第21页 |
(二) 赏识教育是师德的最好体现 | 第21-22页 |
(三) 赏识教育可以对学生心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 第22页 |
第三章 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赏识教育的学理分析 | 第22-29页 |
一、 赏识教育契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 第22-25页 |
(一) 小学班主任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必须要深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 | 第22-23页 |
(二) 小学生心理在不同阶段是具有各自特点的 | 第23-25页 |
二、 赏识教育是实现班级管理人性化的基本途径 | 第25-29页 |
(一)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 第25-26页 |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 | 第26-27页 |
(三) 赏识教育有助于良性师生关系的构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 第29-40页 |
一、 班主任要树立赏识教育理念 | 第29-33页 |
(一) 班主任要明确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第29-30页 |
(二) 将赏识教育融入班级教育教学管理过程 | 第30-32页 |
(三) 把握赏识教育的合理限度 | 第32-33页 |
二、 赏识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 第33-36页 |
(一) 赏识教育策略的针对性原则 | 第33-34页 |
(二)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互补性原则 | 第34-35页 |
(三) 尊重教育对象差异性原则 | 第35-36页 |
三、 赏识教育的具体策略 | 第36-40页 |
(一) 面对优等生的赏识教育 | 第36-37页 |
(二) 面对中等生的赏识教育 | 第37-38页 |
(三) 面对学困生的赏识教育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