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现实缘由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2 理论缘由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选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选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页 |
1.4 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5-17页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理论 | 第17-27页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述 | 第17-22页 |
2.1.1 从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17-18页 |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 第18-20页 |
2.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重大意义 | 第20-22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 第22-24页 |
2.2.1 思想政治教育 | 第22-23页 |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第23-24页 |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第24-27页 |
2.3.1 指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 第24-25页 |
2.3.2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 第25页 |
2.3.3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南 | 第25-27页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7-32页 |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第27-28页 |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第27-28页 |
3.1.2 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 第28页 |
3.2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第28-29页 |
3.2.1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第28-29页 |
3.2.2 以共同理想为行动指南 | 第29页 |
3.3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第29-30页 |
3.3.1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 第30页 |
3.3.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 第30页 |
3.4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30-32页 |
3.4.1 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 第31页 |
3.4.2 为大学生树立了道德新坐标 | 第31-32页 |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 第32-42页 |
4.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 第32-35页 |
4.1.1 更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观念 | 第32-33页 |
4.1.2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 | 第33-34页 |
4.1.3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 | 第34-35页 |
4.2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 第35-37页 |
4.2.1 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 第35-36页 |
4.2.2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第36页 |
4.2.3 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 第36-37页 |
4.3 社会实践 | 第37-39页 |
4.3.1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 第37-38页 |
4.3.2 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 第38页 |
4.3.3 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和空间 | 第38-39页 |
4.4 学生社团 | 第39-40页 |
4.4.1 加强社团的理论学习 | 第39页 |
4.4.2 加强社团的辐射作用 | 第39-40页 |
4.4.3 加强社团宣传作用 | 第40页 |
4.4.4 加强社团的服务功能 | 第40页 |
4.5 新媒体平台 | 第40-42页 |
4.5.1 合理利用新载体 | 第40-41页 |
4.5.2 充分发挥新媒体时效性优势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附录A | 第44-45页 |
作者简历 | 第45-4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