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脱氧技术简介 | 第14-23页 |
1.2.1 低温分离法 | 第14-16页 |
1.2.1.1 低温精馏法 | 第15-16页 |
1.2.1.2 低温分凝法 | 第16页 |
1.2.2 吸附(物理)脱氧 | 第16-17页 |
1.2.2.1 变压吸附 | 第16页 |
1.2.2.2 变温吸附 | 第16-17页 |
1.2.3 膜分离法 | 第17页 |
1.2.4 水合物法 | 第17页 |
1.2.5 生物法 | 第17页 |
1.2.6 燃烧法 | 第17-18页 |
1.2.7 催化脱氧 | 第18-19页 |
1.2.7.1 甲烷催化燃烧 | 第18页 |
1.2.7.2 水蒸气催化转化 | 第18-19页 |
1.2.7.3 加氢催化转化脱氧 | 第19页 |
1.2.8 化学吸附法 | 第19-23页 |
1.2.8.1 金属及金属氧化物 | 第19页 |
1.2.8.2 配位络合物吸氧剂 | 第19-23页 |
1.3 MOFs吸氧材料 | 第23-28页 |
1.4 MOFs吸氧材料的水敏性 | 第28-29页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6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2 实验主要设备及型号 | 第30-31页 |
2.3 实验表征 | 第31-32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 第31页 |
2.3.2 电子扫描电镜(SEM) | 第31页 |
2.3.3 热重分析(TG) | 第31-32页 |
2.4 MOFs材料的合成及鉴定 | 第32-33页 |
2.4.1 样品的合成 | 第32-33页 |
2.4.2 样品的后处理 | 第33页 |
2.4.3 产品鉴定及相对结晶度的计算 | 第33页 |
2.5 材料的氧气吸附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2.6 材料的水敏性测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具有不饱和金属空位Fe_2(dobdc)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52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3.2.1 样品A物相确定 | 第37页 |
3.2.2 样品B物相确定 | 第37-38页 |
3.2.3 样品A的合成规律 | 第38-42页 |
3.2.3.1 物料配比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样品的物相表征 | 第42-50页 |
3.3.1 样品的SEM表征 | 第42-43页 |
3.3.2 样品的TG分析 | 第43-44页 |
3.3.3 样品的氧气吸脱附性能测试 | 第44-47页 |
3.3.4 样品的水敏性测试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具有不饱和金属空位MIL-100V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60页 |
4.1 前言 | 第52-5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3-54页 |
4.2.1 样品物相的确定 | 第53页 |
4.2.2 样品的合成规律 | 第53-54页 |
4.3 样品的物相表征 | 第54-58页 |
4.3.1 样品的SEM表征 | 第54-55页 |
4.3.2 样品的TG分析 | 第55页 |
4.3.3 样品的氧气吸脱附性能测试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具有不饱和金属空位MIL-101V的合成与表征 | 第60-74页 |
5.1 引言 | 第60-61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3页 |
5.2.1 样品A物相的确定 | 第61页 |
5.2.2 样品B物相的确定 | 第61-62页 |
5.2.3 样品的合成规律 | 第62-63页 |
5.3 样品的物相表征 | 第63-72页 |
5.3.1 样品的SEM表征 | 第63-64页 |
5.3.2 样品的TG分析 | 第64-65页 |
5.3.3 样品的氧气吸脱附性能测试 | 第65-68页 |
5.3.4 样品的水敏性测试 | 第68-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