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Tobh aryyjira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2-24页 |
1.1 自我意识的概述 | 第12-14页 |
1.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1.1.3 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 | 第14页 |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及其儿童自我意识的关系 | 第14-20页 |
1.2.1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 | 第14页 |
1.2.2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关系 | 第14-16页 |
1.2.3 父母教养目标和教养方式的文化差异 | 第16-17页 |
1.2.4 中国的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5 蒙古国的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 问题提出以及研究意义 | 第20-24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20-22页 |
1.3.2 研究的基本设想与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24-26页 |
2.2.1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 | 第24页 |
2.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 第24-25页 |
2.2.3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25-26页 |
2.3 研究程序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3.1 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的状况 | 第27-29页 |
3.1.1 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的总体状况 | 第27页 |
3.1.2 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总体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3.1.3 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28页 |
3.1.4 两国同一性别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3.2 两国初一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状况 | 第29-33页 |
3.2.1 两国初一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3.2.2 两国不同性别的初一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3.2.3 两国同一性别初一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 第31-33页 |
3.3 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 第33-37页 |
3.3.1 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33-35页 |
3.3.2 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7-43页 |
4.1 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的现状 | 第37-39页 |
4.1.1 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的总体状况 | 第37页 |
4.1.2 比较蒙古国不同性别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 第37页 |
4.1.3 比较中国不同性别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 第37-38页 |
4.1.4 比较两国同一性别的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 第38-39页 |
4.2 两国初一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 | 第39-41页 |
4.2.1 两国初一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 第39页 |
4.2.2 比较蒙古国不同性别初一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 | 第39-40页 |
4.2.3 比较中国不同性别初一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 | 第40页 |
4.2.4 比较两国同一性别的初一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 | 第40-41页 |
4.3 探讨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 第41-43页 |
4.3.1 蒙古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 第41-42页 |
4.3.2 中国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反思 | 第43-45页 |
5.1 结论 | 第43页 |
5.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43-45页 |
5.2.1 研究不足与反思 | 第43-44页 |
5.2.2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英文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蒙文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