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论文

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线索和主要经验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9页
引言第9-12页
第一章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理论(1949-1978)第12-19页
 一、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第12-13页
 二、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理论主要内容第13-18页
  (一)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科学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为促进民族团结奠定了理论基础第13-14页
  (二)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相关理论,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理论指导第14-15页
  (三)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宪法地位,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法律依据第15-17页
  (四)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识别的理论,为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科学依据第17-18页
 三、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理论发展的特征第18-19页
第二章 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民族团结理论(1978-1992)第19-26页
 一、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民族团结理论的时代背景第19-20页
 二、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团结理论的再发展的主要内容第20-24页
  (一) 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两个离不开"思想的确立,为民族团结事业的重新构建提供了思想保障第20-21页
  (二) 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恢复和发展,为民族团结事业重新构建提供了政治保障第21-22页
  (三) 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第22-23页
  (四) 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干部政策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对民族团结事业的有力领导第23-24页
 三、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理论发展的特征第24-26页
第三章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团结理论(1992-2002)第26-34页
 一、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民族团结理论的背景第26-27页
 二、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团结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7-32页
  (一)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三个离不开"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为民族团结提供了理论指引第27-28页
  (二)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民族团结提供了经济保障第28-30页
  (三)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进一步完善,为民族团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第30-31页
  (四)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弘扬民族文化工作,为民族团结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第31-32页
 三、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理论发展的特征第32-34页
第四章 新形势下民族团结理论的新发展(2002-十六大以来)第34-39页
 一、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的时代背景第34-35页
 二、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的新思路第35-37页
  (一) 新形势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为民族团结事业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第35页
  (二) 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续为民族团结事业提供良好的政治基础第35-36页
  (三) 新形势下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继续为民族团结事业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第36-37页
 三、新形势下民族团结理论发展的特征第37-39页
第五章 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特征和主要经验第39-54页
 一、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的历史发展特征第39-44页
  (一) 党的民族团结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为总指导第39-40页
  (二) 党的民族团结理论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第40-41页
  (三) 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形成了以"三个离不开"等重要思想为支撑的科学理论体系第41-42页
  (四) 党的民族团结理论通过法治建设实现自身实践价值意义第42-43页
  (五) 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呈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第43-44页
 二、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第44-54页
  (一) 毫不动摇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确定了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第44-46页
  (二)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党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第46-48页
  (三) 毫不动摇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民族团结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第48-50页
  (四)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团结事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第50-51页
  (五)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团结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第51-54页
结束语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及现实选择
下一篇: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