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及现实选择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理论概述第11-16页
 一、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第11-14页
  (一) 以现实的人为根本第11页
  (二) 人的个体、群体和社会性存在第11-13页
  (三) 以人的生命、需要、利益、发展为本第13-14页
 二、以人为本理论的具体化第14-16页
  (一) 科学发展观视域以人为本的内涵第14-15页
  (二) 科学发展观视域以人为本的特征第15-16页
第二章 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基础第16-24页
 一、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第16-20页
  (一) 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第16-19页
  (二) 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历史价值第19-20页
 二、近代中国的民本思想第20-21页
 三、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第21-22页
 四、以人为本对民本思想、人本主义的扬弃第22-24页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依据第24-31页
 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第24-25页
 二、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第25-29页
  (一) 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第25-27页
  (二) 人与人的关系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第27-28页
  (三) 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第28页
  (四) 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第28-29页
 三、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第29-31页
第四章 以人为本的现实选择第31-47页
 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历程第31-36页
  (一) 毛泽东:群众路线第31-33页
  (二)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第33-34页
  (三)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34-35页
  (四)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第35-36页
 二、以人为本的实现必然第36-38页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发展的需要第36-37页
  (二) 解决新矛盾、处理新问题的需要第37-38页
 三、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第38-41页
  (一)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第38-39页
  (二)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质第39-40页
  (三)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尊重人民主体性第40页
  (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第40-41页
 四、以人为本的实现价值第41-47页
  (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41-44页
  (二)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第44页
  (三) 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第44-47页
结束语第47-48页
引注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程序宪政发展研究--兼与典型大陆法系国家之比较
下一篇: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线索和主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