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择比利时作为研究对象国的缘由 | 第10-11页 |
1.1.3 选择研究比利时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1.3 基本概念辨析 | 第13-16页 |
1.3.1 公民 | 第13-14页 |
1.3.2 公民教育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预期成果 | 第16-17页 |
第2章 :比利时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7-20页 |
2.1 起步时期(1830年大革命时期——19世纪下半叶) | 第17页 |
2.2 调整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 | 第17-18页 |
2.3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 | 第18页 |
2.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 第18-20页 |
第3章 比利时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现状 | 第20-31页 |
3.1 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 | 第20页 |
3.2 丰富的公民教育内容 | 第20-22页 |
3.3 多样的实施途径 | 第22-24页 |
3.3.1 开设多样性的公民教育课程 | 第23页 |
3.3.2 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 第23页 |
3.3.3 通过媒体网络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渗透 | 第23-24页 |
3.4 自内而外的公民教育评估体系 | 第24-25页 |
3.4.1 学生公民教育课程评估 | 第24页 |
3.4.2 中小学的内、外部评估 | 第24-25页 |
3.5 至关重要的教师培训 | 第25-26页 |
3.5.1 小学公民教育教师的培训 | 第25页 |
3.5.2 中学低年级教师的培训 | 第25-26页 |
3.5.3 中学高年级教师的培训 | 第26页 |
3.6 改革成为公民教育发展的动力 | 第26-28页 |
3.6.1 三大语区的改革内容 | 第26-27页 |
3.6.2 因区而异的改革形式 | 第27-28页 |
3.7 比利时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特点 | 第28-31页 |
第4章 比利时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31-37页 |
4.1 “分裂”的语区格局带来公民教育的自主与独立 | 第31-33页 |
4.1.1 “分裂”的比利时,国家公民教育难以统一 | 第32页 |
4.1.2 三大语区公民教育的自主独立 | 第32-33页 |
4.2 难以割舍的宗教教育影响着公民教育现代化进程 | 第33-34页 |
4.3 君主体制的存在带来“公民”与“臣民”之争 | 第34-35页 |
4.4 多元化国情带来的危机与挑战 | 第35-37页 |
第5章 :比利时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借鉴 | 第37-43页 |
5.1 重新审视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完善我国公民教育体系 | 第37-40页 |
5.1.1 重构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目标 | 第37-38页 |
5.1.2 突出传统优秀文化,丰富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38页 |
5.1.3 完善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 第38-39页 |
5.1.4 采取科学化的评估体系 | 第39页 |
5.1.5 把握公民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 第39-40页 |
5.2 政府、家庭、学校三位一体,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氛围 | 第40-42页 |
5.2.1 确保政府政策支持 | 第40-41页 |
5.2.2 注重家长参与与配合 | 第41页 |
5.2.3 提高学校公民教育主场地位 | 第41-42页 |
5.3 找准公民教育建设的着力点,增强建设的实效性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