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基于善治理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方法第11页
        1.2.1 文献分析法第11页
        1.2.2 比较分析法第11页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第11-12页
    1.4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4.1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动态第12-13页
        1.4.2 政社合作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研究动态第13-14页
        1.4.3 善治理论应用于在具体公共服务治理的研究动态第14-15页
        1.4.4 研究动态述评第15-16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第16-2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7页
        2.1.1 政府第16页
        2.1.2 社会组织第16页
        2.1.3 政社合作第16页
        2.1.4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第16-17页
    2.2 善治理论第17-20页
        2.2.1 善治的内涵和基本要素第17-18页
        2.2.2 善治理论的本质——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第18页
        2.2.3 善治理论在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适用性第18-20页
第3章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与外延第20-24页
    3.1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第20-21页
        3.1.1 以善治为目标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第20-21页
        3.1.2 理性分权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第21页
    3.2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外延第21-24页
        3.2.1 以需求为导向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第21-22页
        3.2.2 政府与社会组织互补且依赖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第22-24页
第4章 政社合作供给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24-28页
    4.1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分析第24-25页
        4.1.1 传统养老模式的困境第24页
        4.1.2 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困境第24-25页
    4.2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第25-28页
        4.2.1 社会层面:人口老龄化加大多元化的养老需求第25页
        4.2.2 政治层面:服务型政府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社合作第25-26页
        4.2.3 经济层面:福利公益彩票增加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第26页
        4.2.4 文化层面:和合文化指导政社合作关系的形成第26-27页
        4.2.5 技术层面:信息化发展提高政社合作的供给效能第27-28页
第5章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8-35页
    5.1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第28-30页
        5.1.1 卖主模式第28-29页
        5.1.2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海曙模式第29页
        5.1.3 非竞争性伙伴关系模式第29-30页
        5.1.4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鼓楼模式第30页
    5.2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积极影响第30-32页
        5.2.1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第30-31页
        5.2.2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高公共利益第31页
        5.2.3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第31-32页
    5.3 基于善治理论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问题分析第32-35页
        5.3.1 缺乏合法性,制度化程度不足第32页
        5.3.2 缺乏责任性,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第32-33页
        5.3.3 缺乏回应性,监督评估规范性不足第33页
        5.3.4 缺乏有效性,社会组织难以参与决策第33页
        5.3.5 缺乏稳定性,社会组织能力不足第33-35页
第6章 基于善治理论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化路径第35-40页
    6.1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遵循的原则第35页
    6.2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目标第35-36页
    6.3 基于善治理论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化路径第36-40页
        6.3.1 实现善治的合法性,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第36-37页
        6.3.2 实现善治的责任性,保障资金支持第37-38页
        6.3.3 实现善治的回应性,健全监督评估机制第38页
        6.3.4 实现善治的有效性,建立集体决策机制第38-39页
        6.3.5 实现善治的稳定性,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第39-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海南省候鸟式养老研究
下一篇:寄宿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教育救助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