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1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1.2.2 比较分析法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4.1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4.2 政社合作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4.3 善治理论应用于在具体公共服务治理的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4.4 研究动态述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政府 | 第16页 |
2.1.2 社会组织 | 第16页 |
2.1.3 政社合作 | 第16页 |
2.1.4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 第16-17页 |
2.2 善治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善治的内涵和基本要素 | 第17-18页 |
2.2.2 善治理论的本质——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 | 第18页 |
2.2.3 善治理论在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适用性 | 第18-20页 |
第3章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 第20-24页 |
3.1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 | 第20-21页 |
3.1.1 以善治为目标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 第20-21页 |
3.1.2 理性分权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 第21页 |
3.2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外延 | 第21-24页 |
3.2.1 以需求为导向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 第21-22页 |
3.2.2 政府与社会组织互补且依赖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 第22-24页 |
第4章 政社合作供给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4-28页 |
4.1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5页 |
4.1.1 传统养老模式的困境 | 第24页 |
4.1.2 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困境 | 第24-25页 |
4.2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28页 |
4.2.1 社会层面:人口老龄化加大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 第25页 |
4.2.2 政治层面:服务型政府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社合作 | 第25-26页 |
4.2.3 经济层面:福利公益彩票增加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 | 第26页 |
4.2.4 文化层面:和合文化指导政社合作关系的形成 | 第26-27页 |
4.2.5 技术层面:信息化发展提高政社合作的供给效能 | 第27-28页 |
第5章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8-35页 |
5.1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 | 第28-30页 |
5.1.1 卖主模式 | 第28-29页 |
5.1.2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海曙模式 | 第29页 |
5.1.3 非竞争性伙伴关系模式 | 第29-30页 |
5.1.4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鼓楼模式 | 第30页 |
5.2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积极影响 | 第30-32页 |
5.2.1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 第30-31页 |
5.2.2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高公共利益 | 第31页 |
5.2.3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 | 第31-32页 |
5.3 基于善治理论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问题分析 | 第32-35页 |
5.3.1 缺乏合法性,制度化程度不足 | 第32页 |
5.3.2 缺乏责任性,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 第32-33页 |
5.3.3 缺乏回应性,监督评估规范性不足 | 第33页 |
5.3.4 缺乏有效性,社会组织难以参与决策 | 第33页 |
5.3.5 缺乏稳定性,社会组织能力不足 | 第33-35页 |
第6章 基于善治理论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化路径 | 第35-40页 |
6.1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 第35页 |
6.2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目标 | 第35-36页 |
6.3 基于善治理论的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化路径 | 第36-40页 |
6.3.1 实现善治的合法性,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 第36-37页 |
6.3.2 实现善治的责任性,保障资金支持 | 第37-38页 |
6.3.3 实现善治的回应性,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 第38页 |
6.3.4 实现善治的有效性,建立集体决策机制 | 第38-39页 |
6.3.5 实现善治的稳定性,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