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山东潍县地方自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论文选题理由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界定 | 第10页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2页 |
1.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趋势 | 第12页 |
(四)研究手段和相关方法 | 第12-14页 |
一、清末民初山东潍县地方自治推行的背景 | 第14-22页 |
(一)山东潍县地方自治推行的宏观背景 | 第14-17页 |
1.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与地方主义的兴起 | 第14-15页 |
2.清末地方自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17页 |
(二)山东潍县地方自治推行的地域背景 | 第17-22页 |
1.山东潍县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绅商阶层的壮大 | 第17-19页 |
2.山东潍县风气的开通与开明人士对地方自治的推动 | 第19-22页 |
二、清末民初山东潍县地方自治推行的过程 | 第22-39页 |
(一)萌芽时期——清末山东潍县地方自治 | 第22-28页 |
1.清末地方自治法律规范 | 第22-24页 |
2.清末山东潍县地方自治的推行 | 第24-28页 |
(二)曲折发展时期——民初山东潍县地方自治 | 第28-39页 |
1.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山东潍县地方自治 | 第28-30页 |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山东潍县地方自治 | 第30-37页 |
3.战乱时期山东潍县绅民自主组织的地方自治 | 第37-39页 |
三、清末民初山东潍县地方自治的评析 | 第39-45页 |
(一)清末民初山东潍县地方自治的积极影响 | 第39-42页 |
1.促进了山东潍县民主思想的启蒙和地方民主化进程 | 第39-40页 |
2.促进了山东潍县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 | 第40-42页 |
(二)清末民初山东潍县地方自治的局限性和不足 | 第42-45页 |
1.“绅权”较强而“民权”较弱 | 第42-43页 |
2.“官治”较强而“自治”较弱 | 第43页 |
3.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