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水处理状况 | 第11-13页 |
1.3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背景 | 第13页 |
1.4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选择 | 第13-19页 |
1.4.1 提标改造原则 | 第13-14页 |
1.4.2 预处理改造 | 第14页 |
1.4.3 生物处理改造 | 第14-15页 |
1.4.4 深度处理 | 第15-18页 |
1.4.5 提标改造典型技术措施 | 第18-19页 |
1.5 国内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案例 | 第19-20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2页 |
1.6.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2 污水处理厂改造前工艺及运行状况 | 第23-29页 |
2.1 改造前工艺状况 | 第23页 |
2.2 水质指标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23-24页 |
2.3 改造前各指标运行情况 | 第24-28页 |
2.3.1 改造前COD变化情况 | 第24页 |
2.3.2 改造前NH_3-N变化情况 | 第24-25页 |
2.3.3 改造前TN变化情况 | 第25-26页 |
2.3.4 改造前TP变化情况 | 第26-27页 |
2.3.5 改造前SS变化情况 | 第27-28页 |
2.3.6 各污染物进出水及达标率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影响脱氮除磷效果因素分析及提标改造工艺选择 | 第29-41页 |
3.1 影响脱氮除磷效果因素分析 | 第29-33页 |
3.1.1 温度 | 第29页 |
3.1.2 酸碱度(pH) | 第29-30页 |
3.1.3 溶解氧浓度(DO) | 第30-31页 |
3.1.4 进水方式与比例 | 第31页 |
3.1.5 营养物质 | 第31-32页 |
3.1.6 反应池MLSS数量 | 第32页 |
3.1.7 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HRT) | 第32页 |
3.1.8 硝态氮 | 第32-33页 |
3.2 本文研究污水厂改造工艺选择 | 第33-37页 |
3.2.1 升级改造思路 | 第33-34页 |
3.2.2 主体工艺选择 | 第34-35页 |
3.2.3 反应池改造方案 | 第35页 |
3.2.4 复合处理工艺 | 第35-37页 |
3.3 改造后污水处理工艺及平面图 | 第37页 |
3.4 改造后反应池有效容积变化 | 第37-38页 |
3.5 改造前后污水厂运行成本核算 | 第38-39页 |
3.6 调试过程 | 第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对复合处理工艺整体运行状况以及该工艺各阶段处理状况研究 | 第41-77页 |
4.1 主要指标整体运行状况 | 第41-45页 |
4.1.1 对COD去除状况 | 第41-42页 |
4.1.2 对NH_3-N去除状况 | 第42页 |
4.1.3 对TN去除状况 | 第42-43页 |
4.1.4 对TP去除状况 | 第43-44页 |
4.1.5 对SS去除状况 | 第44-45页 |
4.2 一级物理处理阶段对主要污染物去除状况 | 第45-49页 |
4.2.1 一级处理对COD去除状况 | 第45-46页 |
4.2.2 一级处理对NH_3-N去除状况 | 第46-47页 |
4.2.3 一级处理对TN去除状况 | 第47页 |
4.2.4 一级处理对TP去除状况 | 第47-48页 |
4.2.5 一级处理对硝氮去除状况 | 第48-49页 |
4.3 二级生物处理对主要污染物去除状况 | 第49-67页 |
4.3.1 生物处理对COD去除状况 | 第49-52页 |
4.3.2 生物处理对NH_3-N去除状况 | 第52-56页 |
4.3.3 生物处理对TN去除状况 | 第56-59页 |
4.3.4 生物处理对TP去除状况 | 第59-64页 |
4.3.5 生物处理对硝氮去除状况 | 第64-67页 |
4.4 深度处理阶段(纤维转盘滤布滤池)对主要污染物去除状况 | 第67-71页 |
4.4.1 滤布滤池对COD去除效果 | 第67-68页 |
4.4.2 滤布滤池对NH_3-N去除效果 | 第68页 |
4.4.3 滤布滤池对TN去除效果 | 第68-69页 |
4.4.4 滤布滤池对TP去除效果 | 第69-70页 |
4.4.5 滤布滤池对SS去除效果 | 第70-71页 |
4.5 厌氧池和缺氧池MLSS分析 | 第71-73页 |
4.6 厌氧池硝氮与释磷吸磷关系 | 第73-75页 |
4.7 二沉池去磷情况 | 第7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对各处理阶段处理效果函数研究(改造后) | 第77-87页 |
5.1 一级物理阶段处理效果函数 | 第77-80页 |
5.2 二级生物阶段处理效果函数 | 第80-83页 |
5.3 深度阶段处理效果函数 | 第83-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建议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