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 现存问题 | 第20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3-27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23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23-24页 |
2.3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包气带环境特征空间分布研究 | 第27-56页 |
3.1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 | 第27-30页 |
3.2 研究区包气带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3.3 研究区包气带环境特征分析 | 第31-47页 |
3.4 研究区三氮空间分布规律 | 第47-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包气带典型剖面反硝化强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 第56-73页 |
4.1 包气带反硝化强度测定方法 | 第56-59页 |
4.2 包气典型剖面反硝化作用过程研究 | 第59-64页 |
4.3 包气带典型剖面反硝化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 第64-70页 |
4.4 包气带垂向空间反硝化强度分布规律分析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包气带硝酸盐运移数值模拟及应用 | 第73-86页 |
5.1 包气带水流和溶质运移模拟 | 第73-77页 |
5.2 不同结构包气带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防护能力模拟计算结果 | 第77-83页 |
5.3 地表污染源释放硝酸盐氮最大浓度阈值模拟计算结果 | 第83-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8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