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魏泰及《临汉隐居诗话》的成书与版本 | 第12-32页 |
第一节 魏泰其人及创作 | 第12-19页 |
一、魏泰主要经历及为人 | 第12-16页 |
二、魏泰创作概述 | 第16-19页 |
第二节 《临汉隐居诗话》的成书及版本 | 第19-32页 |
一、《临汉隐居诗话》成书过程 | 第19-22页 |
二、《临汉隐居诗话》版本述略 | 第22-24页 |
三、《临汉隐居诗话》与《东轩笔录》 | 第24-32页 |
第二章 《临汉隐居诗话》主要诗论思想 | 第32-76页 |
第一节 对诗歌“余味”的关注与强调 | 第34-50页 |
一、“余味”说的滥觞与发展 | 第34-37页 |
二、魏泰“余味”说的主要内容 | 第37-44页 |
三、魏泰“余味”说生成背景 | 第44-50页 |
第二节 崇王抑黄的批评倾向及对诗歌写实性的追求 | 第50-57页 |
一、崇王抑黄的批评倾向 | 第50-55页 |
二、对诗歌写实性的追求 | 第55-57页 |
第三节 重视文人品性与对审美差异性的关注 | 第57-68页 |
一、对文人品性的重视 | 第58-61页 |
二、对审美差异性的关注 | 第61-68页 |
第四节 重视诗之“格” | 第68-71页 |
第五节 对女性创作的认同 | 第71-76页 |
第三章 《临汉隐居诗话》之影响与局限 | 第76-99页 |
第一节 《临汉隐居诗话》与魏泰诗歌创作 | 第76-78页 |
第二节 对诗歌批评的影响 | 第78-93页 |
一、批评思想的后续发展 | 第78-83页 |
二、对苏黄诗学的纠偏 | 第83-85页 |
三、诗话体例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 | 第85-88页 |
四、对诗歌资料的保存与辨析质疑 | 第88-93页 |
第三节 《临汉隐居诗话》的局限性 | 第93-99页 |
一、个别记载有误 | 第93-95页 |
二、评判标准的单一性与片面性 | 第95-97页 |
三、有一定个人推崇色彩 | 第97-99页 |
结语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附录:《临汉隐居诗话》被引录情况统计表 | 第108-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