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4页 |
1.1 植物侧枝发育的基础 | 第12-18页 |
1.1.1 AM的起始(以拟南芥为例) | 第12-16页 |
1.1.1.1 AM起始的调控因子 | 第14-15页 |
1.1.1.2 植物激素调控AM起始 | 第15-16页 |
1.1.2 腋芽的生长调控 | 第16-17页 |
1.1.2.1 调控腋芽生长的作用因子 | 第16页 |
1.1.2.2 激素间的相互影响调控腋芽的生长 | 第16-17页 |
1.1.3 其他作用因子影响侧枝的形成 | 第17-18页 |
1.3.1.1 光信号与基因间的相互影响调控侧枝的发育 | 第17-18页 |
1.1.3.2 糖调控侧枝发育 | 第18页 |
1.2 禾本科植物分蘖的影响因素(以小麦为例) | 第18-20页 |
1.2.1 品种 | 第18-19页 |
1.2.2 环境温度 | 第19页 |
1.2.3 土壤水分 | 第19页 |
1.2.4 土壤养分 | 第19页 |
1.2.5 光照 | 第19页 |
1.2.6 播种期 | 第19页 |
1.2.7 播种密度和播种深度 | 第19-20页 |
1.3 GRAS家族基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1 GRAS家族基因调控植物光信号转导 | 第20页 |
1.3.2 GRAS家族基因调控植物激素信号转导 | 第20页 |
1.3.3 GRAS家族基因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 第20-21页 |
1.3.3.1 GRAS家族基因调控植物分生组织的发育 | 第20-21页 |
1.3.3.2 GRAS家族基因调控根和茎的生长发育 | 第21页 |
1.3.4 GRAS家族基因调控植物抵抗逆境胁迫过程 | 第21页 |
1.4 大麦和小麦的分蘖突变体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植物材料及其种植条件 | 第24页 |
2.1.2 菌株与载体 | 第24页 |
2.1.3 主要的酶及其它生化试剂、试剂盒 | 第24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1.5 引物 | 第24-25页 |
2.1.6 测序公司 | 第25页 |
2.1.7 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43页 |
2.2.1 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试剂盒法) | 第25-26页 |
2.2.2 CTAB法提取小麦叶片总DNA | 第26页 |
2.2.3 反转录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试剂盒法) | 第26-27页 |
2.2.4 配制培养基(每100mL的配置方法) | 第27页 |
2.2.5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7-28页 |
2.2.6 制备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8-29页 |
2.2.7 载体构建 | 第29-31页 |
2.2.7.1 PCR扩增目的带 | 第29页 |
2.2.7.2 目的带回收 | 第29-30页 |
2.2.7.3 连接与转化 | 第30页 |
2.2.7.4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2.2.7.5 冻融法转化根癌农杆菌细胞 | 第31页 |
2.2.8 双酶切反应 | 第31页 |
2.2.9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幼胚的遗传转化 | 第31-34页 |
2.2.9.1 RNAinterference(RNAi)及Overexpression(OX)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1-32页 |
2.2.9.2 幼胚取材及共培养 | 第32页 |
2.2.9.3 农杆菌侵染小麦幼胚愈伤 | 第32页 |
2.2.9.4 筛选剂筛选抗性愈伤 | 第32页 |
2.2.9.5 抗性愈伤的分化 | 第32页 |
2.2.9.6 抗性苗的壮苗 | 第32-33页 |
2.2.9.7 抗性苗的春化及种植 | 第33页 |
2.2.9.8 阳性苗的鉴定 | 第33-34页 |
2.2.10 进化树分析 | 第34-35页 |
2.2.11 亚细胞定位(原生质体法) | 第35-36页 |
2.2.11.1 构建35S::TaMOC1-GFP载体 | 第35页 |
2.2.11.2 提取拟南芥叶片的原生质体 | 第35-36页 |
2.2.11.3 载体瞬时转化 | 第36页 |
2.2.11.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荧光信号的检测 | 第36页 |
2.2.12 转基因小麦腋芽发育进程的组织切片分析 | 第36-38页 |
2.2.12.1 固定包埋材料 | 第36-37页 |
2.2.12.2 切片及烘干 | 第37页 |
2.2.12.3 脱蜡复水、苯胺蓝染色及封片 | 第37-38页 |
2.2.12.4 显微镜下观察切片 | 第38页 |
2.2.13 地高辛标记的RNA原位杂交技术 | 第38-42页 |
2.2.13.1 固定包埋组织材料(注意RNA操作) | 第38页 |
2.2.13.2 制备探针 | 第38-39页 |
2.2.13.3 探针半定量 | 第39-40页 |
2.2.13.4 组织材料切片及烘干 | 第40-41页 |
2.2.13.5 脱蜡复水 | 第41页 |
2.2.13.6 探针杂交 | 第41-42页 |
2.2.13.7 杂交后处理 | 第42页 |
2.2.13.8 显微镜观察杂交信号 | 第42页 |
2.2.14 TaMOC1-7A/7B/7D的分离 | 第42-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3.1 TaMOC1的克隆 | 第43-45页 |
3.2 TaMOC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 | 第45-46页 |
3.3 TaMOC1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6-49页 |
3.4 TaMOC1的遗传转化 | 第49-51页 |
3.4.1 除草剂筛选 | 第50页 |
3.4.2 PCR鉴定 | 第50-51页 |
3.5 转基因株系的表型分析 | 第51-54页 |
3.5.1 TaMOC1-RNAi转基因小麦的表型分析 | 第51-52页 |
3.5.2 TaMOC1-RNAi转基因小麦的腋芽发育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4.1 TaMOC1是水稻MOC1的同源基因 | 第54页 |
4.2 TaMOC1基因与小麦分蘖密切相关 | 第54-55页 |
4.3 TaMOC1基因的表达影响小麦的分蘖 | 第55页 |
4.4 TaMOC1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小麦的小穗发育 | 第55-56页 |
4.5 TaMOC1的遗传转化 | 第56-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