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证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改革价值取向为视角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公证的基本界定 | 第12-20页 |
第一节 公证的概念 | 第12-14页 |
一、公证的涵义 | 第12-13页 |
二、公证的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公证的性质与本质 | 第14-15页 |
一、公证的性质 | 第14-15页 |
二、公证的本质 | 第15页 |
第三节 公证权的性质 | 第15-20页 |
一、从公证的历史起源看公证权的性质 | 第16-17页 |
二、从法的运行角度来看公证权的性质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公证制度的改革及现状 | 第20-27页 |
第一节 我国公证制度的变迁 | 第20-22页 |
一、我国公证制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 第20页 |
二、我国公证组织机构及职能的演变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公证法》的制定及其立法模式选择 | 第22-25页 |
一、立法的简要背景 | 第22页 |
二、《公证法》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22-25页 |
第三节 我国公证制度的基本现状 | 第25-27页 |
一、对公证及公证权的基本定性 | 第25-26页 |
二、对公证机构的基本规定 | 第26页 |
三、对公证人的基本规定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公证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评析 | 第27-38页 |
第一节 价值与法的价值 | 第27-29页 |
一、价值的内涵 | 第27-28页 |
二、法的价值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公证的价值 | 第29-31页 |
一、公证的价值界定 | 第29-30页 |
二、公证的价值与功能(或职能)、作用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我国公证制度改革中的主要不足 | 第31-36页 |
一、公证及公证权认识模糊 | 第32-33页 |
二、公证机构定位不明 | 第33-34页 |
三、公证人身份尴尬 | 第34-35页 |
四、公证程序保障不足 | 第35页 |
五、公证责任异化 | 第35页 |
六、公证配套法律法规缺乏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我国公证制度改革评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证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考 | 第38-47页 |
第一节 研判和把握公证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 第38-40页 |
一、把握公证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 第38页 |
二、把握市民社会发展对公证权认识的深刻影响 | 第38-39页 |
三、把握我国公证业务内容拓展的趋势 | 第39页 |
四、以大陆法系国家公证制度为改革主要借鉴模式 | 第39页 |
五、立足于国情完善我国公证制度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明确公证机构、公证人的定位和组织形式 | 第40-42页 |
一、立法中要明确公证的价值导向 | 第40-41页 |
二、立法中要明确公证机构的主要形式 | 第41页 |
三、试点公证人事务所制度 | 第41-42页 |
四、进一步明确公证员的权利与义务 | 第42页 |
第四节 强化公证程序机制及其保障 | 第42-44页 |
一、强化公证员的核实权、调查权 | 第42-43页 |
二、区分实体公证和形式公证 | 第43页 |
三、明确违反程序的责任和后果 | 第43-44页 |
第五节 完善公证法律法规配套 | 第44-47页 |
一、加快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第44页 |
二、明确规定法定公证事项 | 第44-45页 |
三、完善其他各项相关配套制度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