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劳动教养制度及劳动教养行政诉讼概述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概述 | 第12-13页 |
一、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演变 | 第12-13页 |
二、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 | 第13页 |
第二节 劳动教养行政诉讼概述 | 第13-17页 |
一、全国劳动教养行政诉讼概况 | 第13-14页 |
二、上海市劳动教养行政诉讼情况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劳动教养行政诉讼常见败诉类型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劳动教养适用法律争议导致的败诉 | 第17-18页 |
一、劳动教养主体不适格而导致的败诉 | 第17页 |
二、妨碍公务案件不符合法定前置条件而导致的败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劳动教养执法程序争议导致的败诉 | 第18-21页 |
一、《公安机关办理劳动教养案件规定》的内部审批程序证据因未向法院提交而导致败诉 | 第18-20页 |
二、劳动教养案件未按照公安部内部文件规定进行聆询告知而导致的败诉 | 第20页 |
三、劳教决定与撤销治安拘留、刑事拘留时间上的衔接存在问题为由认为系一事二罚而导致的败诉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劳动教养处理的适当性争议导致的败诉 | 第21-23页 |
一、对“寻衅未滋事”案件劳动教养处理过重而导致的败诉 | 第21-22页 |
二、对抢劫预备案件劳动教养处理过重而导致的败诉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劳动教养行政诉讼败诉原因分析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劳动教养性质模糊导致审判标准不统一 | 第23-25页 |
一、关于劳动教养法律性质的几种观点 | 第23-24页 |
二、对现今劳动教养法律性质产生不同理解的原因分析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劳动教养收教对象缺乏规范性 | 第25-27页 |
一、劳动教养收教对象在立法中被泛化 | 第25-27页 |
二、劳动教养收教对象在实际运用中被扩大 | 第27页 |
第三节 劳动教养法律体系的滞后性 | 第27-30页 |
一、劳动教养法律法规体系的合法性难以严格符合《立法法》的要求 | 第28页 |
二、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规范性文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障碍 | 第28-30页 |
第四节 劳动教养执法程序存在的缺陷 | 第30-32页 |
一、审批程序的公正性不足 | 第30-31页 |
二、对拟收容劳教人员的权利保障不足 | 第31-32页 |
第五节 劳动教养收教标准欠缺操作性与客观性致使裁量权失衡 | 第32-35页 |
一、立法言语的模糊性造成执法中的理解偏差 | 第32-33页 |
二、劳教收教标准中“不够刑事处分”的表述使收教标准模糊 | 第33-34页 |
三、各地劳教政策差异导致劳教收教标准不统一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劳动教养的立法改造 | 第35-44页 |
第一节 明确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内涵 | 第36-38页 |
一、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定义及适用对象 | 第36页 |
二、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法律性质 | 第36-37页 |
三、确立合理的教育矫治期限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收教标准明确化、规范化 | 第38-39页 |
一、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收教标准的理论着眼点 | 第38页 |
二、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具体收教标准 | 第38-39页 |
第三节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决定程序公正化、科学化 | 第39-42页 |
一、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决定权 | 第39-40页 |
二、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调查提请权 | 第40页 |
三、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人员在决定过程中的权利 | 第40-42页 |
四、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待批留置措施 | 第42页 |
第四节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救济途径通畅有效 | 第42-44页 |
一、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内部救济途径 | 第42页 |
二、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外部救济渠道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