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3页 |
一、城市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历史面貌 | 第13-21页 |
(一) 关于概念的界定 | 第13-17页 |
1、对社区的界定 | 第13-14页 |
2、对人民调解组织的界定 | 第14-15页 |
3、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形式 | 第15-16页 |
4、城市社区中人民调解组织的形式 | 第16-17页 |
(二) 城市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与街——居体制的相生相随 | 第17-21页 |
1、概述 | 第17-19页 |
2、地位与作用发挥 | 第19-21页 |
二、传统人民调解组织的生存困境 | 第21-23页 |
(一) 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失去部分赖以存继的根本 | 第21页 |
(二) 社区人民调解的作用受到质疑 | 第21-22页 |
(三) 民间调解被抑制 | 第22-23页 |
三、从个体的初步考察看城市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机构创设与体制突破 | 第23-39页 |
(一) 人民调解组织的运作实体化 | 第24-35页 |
1、工作室与其他社区单位的关系 | 第24-31页 |
2、信访代理与人民调解的互动增效 | 第31-33页 |
3、社区新型调解组织是否有必要吸收大量的各种专业人员 | 第33-34页 |
4、与社区其他纠纷化解力量之间的合作 | 第34-35页 |
(二) 在新兴居民区中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开展调解工作 | 第35-39页 |
1、创设的背景与现实需要 | 第35-36页 |
2、法规的解读与大胆构想 | 第36-37页 |
3、制度的建立与力量整合 | 第37-38页 |
4、运作的机制和实效 | 第38-39页 |
四、城市社区新型调解组织创设的典型意义 | 第39-43页 |
(一) 建设多能型的人民调解组织 | 第39-40页 |
1、必要性 | 第39页 |
2、可能性 | 第39-40页 |
(二) 成为社区整合调解资源的平台 | 第40-41页 |
1、优势 | 第40页 |
2、作用 | 第40-41页 |
(三) 参与公益性法律服务体系 | 第41-42页 |
1、空间上的覆盖 | 第41页 |
2、内涵上的拓展 | 第41-42页 |
(四) 推进人民调解法治化 | 第42-43页 |
1、人民调解法治化现状 | 第42页 |
2、为立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第42-43页 |
五、启示与建议 | 第43-48页 |
(一) 强化基层社区人民调解 | 第43-44页 |
1、需要加强的方面 | 第43-44页 |
2、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44页 |
(二) 建立律师参与人民调解的长效机制 | 第44-48页 |
1、界定参与范围 | 第45页 |
2、规范参与方式 | 第45-46页 |
3、分步实施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