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课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 钢筋混凝土板冲切破坏基本理论及各国规范规定 | 第16-32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冲切破坏的概念 | 第16页 |
2.3 钢筋混凝土板冲切破坏的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2.3.1 经验公式法 | 第16-17页 |
2.3.2 屈服线理论 | 第17页 |
2.3.3 极限平衡法 | 第17-18页 |
2.3.4 刚塑性理论法 | 第18页 |
2.3.5 桁架比拟法 | 第18页 |
2.3.6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 | 第18-19页 |
2.4 冲切破坏的机理和形态 | 第19-21页 |
2.4.1 冲切破坏机理 | 第19-20页 |
2.4.2 冲切破坏的形态 | 第20-21页 |
2.5 各国规范对于钢筋混凝土板抗冲切承载力的规定 | 第21-24页 |
2.5.1 美国规范 ACI 318-05 | 第21-22页 |
2.5.2 欧洲模式规范 CEB-FIP MC90 | 第22页 |
2.5.3 欧洲规范 Eurocode2 | 第22页 |
2.5.4 英国规范 BS 8110-85 | 第22-23页 |
2.5.5 前苏联规范СНип 2.03.01-84 | 第23页 |
2.5.6 我国规范 | 第23-24页 |
2.6 公式比较 | 第24-32页 |
2.6.1 各国规范考虑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6.2 试验值与各国规范值对比 | 第25-32页 |
3 钢筋混凝土板在施工附加荷载作用下的试验 | 第32-48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试验目的 | 第32页 |
3.3 试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第32-34页 |
3.3.1 试件设计 | 第32-33页 |
3.3.2 模型制作 | 第33-34页 |
3.4 材性试验 | 第34-36页 |
3.4.1 钢筋 | 第34页 |
3.4.2 混凝土 | 第34-36页 |
3.5 加载和加载设备 | 第36-37页 |
3.6 测点布置 | 第37-39页 |
3.7 试验板受力及变形全过程 | 第39-40页 |
3.8 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 第40-46页 |
3.8.1 试验记录的整理 | 第40-45页 |
3.8.2 试验板的实测荷载--挠度曲线 | 第45-46页 |
3.9 小结 | 第46-48页 |
4 钢筋混凝土板有限元分析 | 第48-6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48-50页 |
4.2.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4.2.2 ABAQUS 简介 | 第49页 |
4.2.3 ABAQUS 的分析步骤 | 第49-50页 |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4.3.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50页 |
4.3.2 材料本构模型选取 | 第50-53页 |
4.3.3 定义相互作用 | 第53页 |
4.3.4 网格划分 | 第53页 |
4.3.5 定义边界条件与荷载施加 | 第53-54页 |
4.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65页 |
4.4.1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54-55页 |
4.4.2 不同参数有限元分析的结果 | 第55-62页 |
4.4.3 不同参数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对比分析 | 第62-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结论与后续工作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设计建议 | 第67页 |
5.3 后续工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F.E.Richart 板试验数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