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列车多编组方案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规律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城市轨道交通多编组运营组织研究 | 第15-17页 |
1.2.3 城市轨道交通多编组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 第17-19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编组方案分析 | 第23-33页 |
2.1 列车编组分类 | 第23-25页 |
2.2 不同编组形式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分析 | 第25-27页 |
2.3 不同编组形式应用实践 | 第27-29页 |
2.4 城市轨道交通编组方案确定方法及原则 | 第29-31页 |
2.4.1 编组方案确定方法 | 第29-31页 |
2.4.2 编组方案确定原则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多编组开行方案适用性分析 | 第33-56页 |
3.1 客流规律 | 第33-42页 |
3.1.1 全日客流时间分布规律 | 第33-38页 |
3.1.2 全日客流空间分布规律 | 第38-42页 |
3.2 行车条件 | 第42-45页 |
3.2.1 最小列车间隔 | 第42-44页 |
3.2.2 站台有效长度 | 第44-45页 |
3.3 基础设施设备 | 第45-46页 |
3.3.1 车辆选型 | 第45-46页 |
3.3.2 屏蔽门与信号系统 | 第46页 |
3.4 运营组织 | 第46页 |
3.5 社会经济效益 | 第46-47页 |
3.6 多编组运营案例 | 第47-54页 |
3.6.1 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 | 第47-49页 |
3.6.2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 | 第49-51页 |
3.6.3 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 | 第51-53页 |
3.6.4 三条多编组列车运营线路对比 | 第53-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多编组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 第56-67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56-57页 |
4.2 模型假设及参数定义 | 第57-58页 |
4.3 模型构建 | 第58-61页 |
4.3.1 模型目标函数 | 第58-59页 |
4.3.2 模型约束条件 | 第59-60页 |
4.3.3 模型的评价指标 | 第60-61页 |
4.4 模型求解 | 第61-66页 |
4.4.1 算法介绍 | 第62-63页 |
4.4.2 算法设计 | 第63-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算例分析 | 第67-88页 |
5.1 线路概况 | 第67-68页 |
5.2 客流分析 | 第68-69页 |
5.3 单一编组方案 | 第69-70页 |
5.4 多编组开行方案 | 第70-79页 |
5.4.1 参数设置 | 第70-71页 |
5.4.2 高峰时段多编组方案的生成及评价 | 第71-76页 |
5.4.3 全天运营时段多编组方案的生成及评价 | 第76-79页 |
5.5 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79-86页 |
5.5.1 高峰时段OD客流量的影响 | 第79-81页 |
5.5.2 列车编组辆数变化的效果 | 第81-83页 |
5.5.3 客流时段不均衡性的影响 | 第83-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6.1 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 | 第88-9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