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局双启发动态规划的城轨列车运行调整方法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待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7-20页 |
2 列车运行调整问题分析 | 第20-28页 |
2.1 列车运行调整原理 | 第20-23页 |
2.1.1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结构及功能 | 第20-21页 |
2.1.2 列车运行调整原理 | 第21-23页 |
2.2 列车运行调整需求分析 | 第23-24页 |
2.3 列车运行调整特点分析 | 第24-25页 |
2.4 列车运行调整策略分析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列车运行调整模型的构建 | 第28-45页 |
3.1 列车运行调整模型构建的常用方法 | 第28-29页 |
3.2 基于LSTM构建列车运行调整模型 | 第29-38页 |
3.2.1 LSTM递归神经网络的原理及特点 | 第29-35页 |
3.2.2 基于LSTM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构建 | 第35-38页 |
3.3 基于LSTM预测列车运行偏离时间 | 第38-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基于全局双启发动态规划的调整方法 | 第45-54页 |
4.1 全局双启发动态规划算法概述 | 第45-50页 |
4.1.1 基本思想 | 第45-47页 |
4.1.2 Bellman方程 | 第47-48页 |
4.1.3 算法优缺点对比 | 第48-50页 |
4.2 全局双启发动态规划算法求解过程 | 第50-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列车运行调整方法的仿真及验证 | 第54-77页 |
5.1 列车运行偏离色度图软件开发 | 第54-62页 |
5.1.1 软件设计与开发 | 第54-57页 |
5.1.2 列车初始延误定位 | 第57-62页 |
5.2 仿真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62-73页 |
5.2.1 仿真数据来源 | 第62-63页 |
5.2.2 仿真系统流程设计 | 第63-65页 |
5.2.3 方法仿真结果分析 | 第65-71页 |
5.2.4 算法对比试验 | 第71-73页 |
5.3 列车运行调整可视化显示 | 第73-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