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1 偃麦草的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 | 第16-17页 |
1.1 地理分布 | 第16-17页 |
1.2 形态特征 | 第17页 |
2 偃麦草属的分类简史 | 第17-18页 |
3 偃麦草近缘属植物的分类 | 第18-21页 |
3.1 拟鹅观草属 | 第19页 |
3.2 冠毛麦草属 | 第19页 |
3.3 毛麦属 | 第19-20页 |
3.4 鹅观草属 | 第20页 |
3.5 冰草属 | 第20页 |
3.6 新麦草属 | 第20-21页 |
3.7 披碱草属 | 第21页 |
4 偃麦草属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4.1 核型 | 第21-22页 |
4.2 染色体组组成 | 第22-23页 |
4.3 母本供体 | 第23-24页 |
4.4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24-25页 |
4.5 同工酶研究 | 第25-26页 |
5 偃麦草属物种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26页 |
6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 | 第26-32页 |
6.1 核型分析 | 第26-27页 |
6.2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27-31页 |
6.3 种子贮藏蛋白多样性研究 | 第31-32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偃麦草属植物的核型与进化研究 | 第34-52页 |
1 前言 | 第34-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 结果 | 第36-39页 |
3.1 核型分析 | 第36-39页 |
3.2 散点图分析 | 第39页 |
4 讨论 | 第39-52页 |
4.1 偃麦草属物种的核型差异 | 第39-40页 |
4.2 偃麦草属的核型进化 | 第40-42页 |
4.3 基于细胞学数据分析偃麦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42-52页 |
第三章 基于叶绿体trnL-F序列探讨偃麦草属物种的母本来源 | 第52-66页 |
1 前言 | 第52-5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2.3 基因序列分析 | 第56页 |
2.4 系统发育析 | 第56-57页 |
3 结果 | 第57-61页 |
3.1 trnL-F基因序列特点 | 第57页 |
3.2 系统发育分析 | 第57-61页 |
4 讨论 | 第61-66页 |
4.1 偃麦草属与近缘属的系统亲缘关系 | 第61-62页 |
4.2 偃麦草属物种的母本来源 | 第62-66页 |
第四章 基于nrDNA ITS序列探讨偃麦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66-80页 |
1 前言 | 第66-6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67-7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0页 |
2.3 基因序列分析 | 第70-71页 |
2.4 系统发育分析 | 第71页 |
3 结果 | 第71-74页 |
3.1 nrITS基因序列特点 | 第71-72页 |
3.2 系统发育分析 | 第72-74页 |
4 讨论 | 第74-80页 |
4.1 偃麦草属种间的亲缘关系 | 第74-75页 |
4.2 含St染色体组二倍体物种出现了分化 | 第75-77页 |
4.3 含有ESt染色体组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77-78页 |
4.4 推测物种Et. pachynera的染色体组组成 | 第78-79页 |
4.5 偃麦草属多倍体物种与旱麦草属、冰草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偃麦草属植物DMC1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80-96页 |
1 前言 | 第80-8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2.3 基因序列分析 | 第85页 |
2.4 系统发育分析 | 第85页 |
3 结果 | 第85-88页 |
3.1 DMC1基因序列特点 | 第85-87页 |
3.2 系统发育分析 | 第87-88页 |
4 讨论 | 第88-96页 |
4.1 偃麦草属及其近缘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88-90页 |
4.2 偃麦草属与冠麦草属、毛麦草属、拟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的系统关系 | 第90-91页 |
4.3 ESt染色体组物种的基因组来源的推测 | 第91页 |
4.4 偃麦草属部分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 | 第91-93页 |
4.5 Lophopyrum (E~e)和Thinopyrum(E~b)的系统关系 | 第93-94页 |
4.6 E染色体组在多倍体物种中的分化 | 第94-96页 |
第六章 偃麦草属植物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多态性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 | 第96-109页 |
1 前言 | 第96-9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97-9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98-100页 |
3 结果 | 第100-103页 |
3.1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多态性 | 第100页 |
3.2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图谱差异比较 | 第100-102页 |
3.3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 | 第102页 |
3.4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聚类分析 | 第102-103页 |
4 讨论 | 第103-109页 |
4.1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鉴定偃麦草属植物的有效性 | 第103页 |
4.2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在探讨偃麦草属植物系统关系上的意义 | 第103-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