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1.1 小麦分蘖发生规律与幼穗分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1.1 小麦分蘖个体出现动态变化特征 | 第16-17页 |
1.1.2 小麦茎顶端原基分化动态变化特征 | 第17-18页 |
1.2 影响分蘖成穗的生理生化因子研究进展 | 第18-29页 |
1.2.1 小麦叶龄变化特征与分蘖成穗 | 第18-19页 |
1.2.2 小麦茎蘖干物质变化与分蘖成穗 | 第19-20页 |
1.2.3 根系特征与分蘖成穗 | 第20-22页 |
1.2.4 茎蘖内源激素与分蘖成穗研究 | 第22-25页 |
1.2.4.1 各种激素间的平衡关系对分蘖成穗的影响 | 第22-24页 |
1.2.4.2 内源激素对分蘖幼穗分化的影响 | 第24-25页 |
1.2.5 茎蘖抗衰老特征与分蘖成穗的关系 | 第25-28页 |
1.2.5.1 茎、蘖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差异与分蘖成穗 | 第25-26页 |
1.2.5.2 内在SOD,POD,CAT变化对小麦幼穗衰老的影响 | 第26-27页 |
1.2.5.3 丙二醛含量变化与幼穗衰老 | 第27-28页 |
1.2.7 冠层温度对分蘖成穗的影响 | 第28-29页 |
1.3 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研究 | 第29-37页 |
1.3.1 小麦幼穗分化对小麦产量因子的影响 | 第29-30页 |
1.3.2 小麦干物质积累变化对产量因子的影响 | 第30-31页 |
1.3.3 不同功能叶片的光合能力以及对产量的贡献 | 第31-33页 |
1.3.4 小麦灌浆速率对产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1.3.5 小麦植株营养分配对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1.3.6 小麦穗部产量性状研究 | 第35-36页 |
1.3.7 种植密度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36-37页 |
1.4 试验目的及意义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分蘖出现动态及幼穗分化形态特征研究 | 第40-57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材料与田间设计 | 第40-41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2.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41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1-43页 |
2.3.1 分蘖出现的调查方法 | 第41-42页 |
2.3.2 分蘖茎尖测定方法 | 第42页 |
2.3.3 叶龄及叶龄余数的测定 | 第42页 |
2.3.4 茎蘖干物质测定 | 第42-43页 |
2.3.5 整个生育期群体动态变化调查 | 第43页 |
2.3.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3页 |
2.4 试验结果 | 第43-52页 |
2.4.1 小麦分蘖出现时间的动态变化与模型分析 | 第43-46页 |
2.4.2 小麦茎顶端原基分化动态变化与生长模型分析 | 第46-48页 |
2.4.3 小麦叶龄动态变化的比较研究 | 第48-50页 |
2.4.4 小麦单株主茎和无效分蘖干物质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2.4.5 单位面积成穗数与群体干物质动态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2.5 讨论 | 第52-56页 |
2.5.1 小麦分蘖出现时间动态和模型分析 | 第52-53页 |
2.5.2 小麦单株分蘖茎顶端原基动态和模型分析 | 第53-54页 |
2.5.3 叶龄余数对小麦分蘖成穗的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2.5.4 小麦单株分蘖和群体干物质分析 | 第55-56页 |
2.6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分蘖成穗生理生化特征 | 第57-82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材料与田间设计 | 第57-58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3.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58页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8-61页 |
3.3.1 根系生长性状测定 | 第58-59页 |
3.3.2 根系生理性状测定 | 第59页 |
3.3.3 茎蘖内源激素的测定 | 第59-61页 |
3.3.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61-73页 |
3.4.1 单株根系性状分析 | 第62-64页 |
3.3.4.1 幼穗中可溶性蛋白测定 | 第61页 |
3.3.4.2 幼穗中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61-64页 |
3.4.2 根系生理变化动态分析 | 第64-65页 |
3.4.3 单株分蘖群体间内源激素水平分析 | 第65-69页 |
3.4.4 单株分蘖群体幼穗抗衰老分析 | 第69-73页 |
3.5 讨论 | 第73-80页 |
3.5.1 小麦根的变化对小麦分蘖成穗的影响分析 | 第73-77页 |
3.5.2 三种类型小麦单株内源激素与光合生理机制分析 | 第77-80页 |
3.5.2.1 小麦单株群体内源激素分析 | 第77-78页 |
3.5.2.2 三种类型小麦单株分蘖群体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 第78-80页 |
3.6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产量形成动态变化分析 | 第82-108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2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4.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82页 |
4.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2-85页 |
4.3.1 成熟期调查单株小穗构成以及穗部产量因子测定 | 第83页 |
4.3.2 小麦单株分蘖灌浆速率测定 | 第83页 |
4.3.2.1 定穗 | 第83页 |
4.3.2.2 选株分粒 | 第83页 |
4.3.2.3 称重并计算 | 第83页 |
4.3.3 小麦单株分蘖顶叶净光合速率测量 | 第83-84页 |
4.3.4 小麦冠层温度测定 | 第84页 |
4.3.5 分蘖节和茎鞘穗部N、P、K含量测定 | 第84-85页 |
4.3.5.1 植株各器官N含量测定 | 第84-85页 |
4.3.5.2 植株各器官P含量测定 | 第85页 |
4.3.5.3 测定植株全钾含量 | 第85页 |
4.3.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85页 |
4.4 试验结果 | 第85-100页 |
4.4.1 小麦单株产量因子比较分析 | 第85-89页 |
4.4.1.1 小麦单株分蘖群体成穗分析 | 第85-86页 |
4.4.1.2 小麦单株分蘖群体穗部产量因子分析 | 第86-89页 |
4.4.2 小麦单株分蘖顶叶光合速率分析 | 第89-94页 |
4.4.2.1 小麦单株分蘖顶叶光合速率分析 | 第89-91页 |
4.4.2.2 小麦单株主茎功能叶片光合速率比较分析 | 第91-94页 |
4.4.3 单株灌浆速率分析 | 第94-100页 |
4.4.3.1 小麦群体灌浆进程变化分析 | 第94页 |
4.4.3.2 小麦单株分蘖灌浆速率比较分析 | 第94-96页 |
4.4.3.3 小麦灌浆期穗、茎、叶N.P.K分配分析 | 第96-98页 |
4.4.3.4 小麦冠层温度变化比较分析 | 第98-100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100-107页 |
4.5.1 小麦单株分蘖群体成穗率及穗部性状分析 | 第100-101页 |
4.5.2 三种类型小麦单株分蘖群体光合速率分析 | 第101-104页 |
4.5.3 三种类型小麦单株分蘖群体灌浆速率和冠层温度分析 | 第104-106页 |
4.5.4 三种类型小麦穗茎叶内N.P.K分配分析 | 第106-107页 |
4.6 小结 | 第107-108页 |
全文小结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