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两个水稻叶形基因的精细定位及遗传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4页
    引言第12-13页
    1 水稻叶片形态、结构及功能第13-18页
        1.1 水稻叶片的形态第13-15页
        1.2 水稻叶片的结构第15-18页
            1.2.1 表皮第16-17页
            1.2.2 叶肉第17-18页
            1.2.3 叶脉第18页
    2 叶片的发育与调控第18-26页
        2.1 叶原基的形成及调控第19-21页
            2.1.1 生长素极性运输作用途径第19页
            2.1.2 ARP与KNOX相互抑制作用途径第19-21页
        2.2 叶的极性发育第21-26页
            2.2.1 基-顶轴(Proximo-distal axis)发育第21-22页
            2.2.2 近-远轴(Adaxial-abaxial axis)发育第22-26页
            2.2.3 中-边轴(Centro-lateral axis)发育第26页
    3 水稻窄叶和卷叶的研究进展第26-33页
        3.1 水稻窄叶研究第26-29页
            3.1.1 窄叶性状研究第26-27页
            3.1.2 水稻窄叶形成分子机理研究第27-29页
        3.2 水稻卷叶研究第29-33页
            3.2.1 水稻卷叶性状效应研究第29-31页
            3.2.2 卷叶性状的遗传研究第31页
            3.2.3 卷叶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第31-33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3-34页
第二章 水稻窄卷叶基因NRL3_((T))的定位和功能验证第34-50页
    1 实验材料第34页
        1.1 试验材料第34页
        1.2 遗传分析及定位群体的构建第34页
    2 实验方法第34-37页
        2.1 突变体的表型鉴定与叶片结构观察第34页
        2.2 DNA的提取和基因定位第34-35页
        2.3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5页
        2.4 候选基因分析第35-36页
        2.5 RNA提取第36页
        2.6 cDNA反转录第36页
        2.7 目的片段和载体连接第36页
        2.8 载体构建第36-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48页
        3.1 突变体表型分析第37-40页
        3.2 叶片形态的细胞学分析第40-42页
        3.3 遗传分析第42页
        3.4 基因定位第42-44页
        3.5 候选基因分析第44页
        3.6 载体构建及NRL3_((T))基因的功能互补验证第44-48页
    4 讨论第48-50页
        4.1 STS标记4-8与N26之间的染色体片段存在高度同源第48页
        4.2 NRL3_((T))基因可能存在多效性第48页
        4.3 NRL3_((T))在植株生长调控中地位非常重要第48-50页
第三章 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的卷叶QTL定位和QRL-3-2的近等基因系构建与基因定位第50-63页
    1 材料方法第50-52页
        1.1 实验材料第50页
        1.2 大田种植第50页
        1.3 测定卷曲指标及方法第50-51页
        1.4 DNA标记第51页
        1.5 数据分析方法第51-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61页
        2.1 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的卷叶QTL定位第52-55页
            2.1.1 亲本和RIL群体剑叶卷曲性状遗传分析第52-53页
            2.1.2 遗传连锁图谱分析第53页
            2.1.3 剑叶卷曲QTL定位第53-55页
        2.2 QRL-3-2的近等基因系构建与基因定位第55-61页
            2.2.1 qRL-3-2的近等基因系构建第55-56页
            2.2.2 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第56-59页
            2.2.3 相关农艺性状分析第59-60页
            2.2.4 qRL-3-2的基因定位第60-61页
    3 讨论第61-63页
        3.1 卷叶性状遗传机制复杂第61页
        3.2 QTL定位中QRL-3-2 LOD值偏低第61-62页
        3.3 QRL-3-2卷叶基因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行距配置下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估测研究
下一篇:广义偃麦草属植物的核型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