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11-13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教材 | 第20页 |
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 第20-21页 |
三、教材适用性 | 第21页 |
四、教材适用性评价标准 | 第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专业基础课教材适用性的评价标准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制定教材适用性评价标准的依据 | 第23-25页 |
一、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 | 第23页 |
二、依据高职教育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 | 第23-24页 |
三、依据机械制造专业的性质及其教学规律 | 第24页 |
四、依据高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 第24-25页 |
五、依据当前的知识经济科技发展水平 | 第25页 |
第二节 教材适用性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 | 第25-32页 |
一、教材适用性评价标准的要素 | 第26-29页 |
二、教材适用性评价标准的构建 | 第29-32页 |
第三章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专业基础课教材的适用性现状审视 | 第32-46页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教材的适用现状评价 | 第34-38页 |
一、高职教师对所使用的教材的适用性评价 | 第35-36页 |
二、高职学生对所使用的教材的适用性评价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教材适用性的存在问题表现 | 第38-46页 |
一、教材编审制度规范性不强 | 第38-39页 |
二、教材适用性评价标准机制不统一 | 第39页 |
三、教材内容的生活性和安全性匮乏 | 第39-40页 |
四、知识衔接度不够严谨 | 第40-41页 |
五、科学人文精神的渗透性不够强 | 第41-42页 |
六、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到位 | 第42-44页 |
七、教学设备的适应性有待加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专业基础课教材适用性的优化 | 第46-55页 |
第一节 规范高职教材适用性评价标准体系 | 第46-48页 |
一、教材审批注重教材适用性评价标准的运用 | 第46-47页 |
二、确立统一的适用性标准教材评价机制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教材的编写水平 | 第48-50页 |
一、产学结合,共同编写教材 | 第48-49页 |
二、贴近生活实际,加强修订教材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加大对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 | 第50-52页 |
一、结合学校实际需要,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评价教材 | 第51页 |
二、合理提高教材内容要求的教学设备投入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加强教学改革以提高教材利用率 | 第52-55页 |
一、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 第52-53页 |
二、改进教学内容 | 第53-54页 |
三、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