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三、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政治心理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政治心理 | 第19-20页 |
三、消极政治心理 | 第20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从众理论 | 第20页 |
二、认知失调理论 | 第20-21页 |
三、政治心理构成要素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公考热“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现状分析 | 第23-39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的调查情况 | 第23-25页 |
一、问卷设计情况及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现状 | 第25-32页 |
一、政治认知方面 | 第25-27页 |
二、政治情感方面 | 第27-29页 |
三、政治动机方面 | 第29-31页 |
四、政治态度方面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公考热”背景下大学生消极政治心理的表现 | 第32-36页 |
一、屈从心理 | 第32页 |
二、投机心理 | 第32-33页 |
三、偏执心理 | 第33页 |
四、认知失调 | 第33-34页 |
五、政治效能感低 | 第34-35页 |
六、政治功利性强 | 第35页 |
七、政府信任感低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公考热”对大学生消极政治心理形成的影响 | 第36-39页 |
一、“公考热”引发过度竞争 | 第36-37页 |
二、“公考热”加深“官本位文化” | 第37页 |
三、“公考热”诱发社会从众心理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公考热”背景下大学生消极政治心理的引导策略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公考热”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心理良性发展的目标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公考热”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心理良性发展的引导策略 | 第40-45页 |
一、降低公务员行业的吸引力,消除过度竞争 | 第40-41页 |
二、发挥学校的思想引领作用,提高德育实效 | 第41-42页 |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纠正心理偏差 | 第42页 |
四、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发挥政治实践的育人功能 | 第42-43页 |
五、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