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国外隧道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隧道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隧道风险管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2页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隧道施工全过程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模式设计 | 第24-39页 |
2.1 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 第24-28页 |
2.1.1 施工风险演化基本原理 | 第24-27页 |
2.1.2 隧道风险特征 | 第27-28页 |
2.2 动态风险管理评估 | 第28-36页 |
2.2.1 风险评估管理方法 | 第28-33页 |
2.2.2 隧道灾害动态风险评估管理 | 第33-35页 |
2.2.3 风险评估权重的动态性 | 第35-36页 |
2.2.4 风险接受准则与控制措施 | 第36页 |
2.3 施工全过程动态风险评估模式设计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信息数据挖掘与应用 | 第39-61页 |
3.1 风险信息及数据挖掘简介 | 第39-45页 |
3.1.1 数据挖掘内容及方法 | 第39-42页 |
3.1.2 隧道施工风险信息及可视化 | 第42-44页 |
3.1.3 数据挖掘对动态风险评估的优化 | 第44-45页 |
3.2 基于动态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数据预测应用 | 第45-51页 |
3.2.1 隧道施工结构化数据预测 | 第46页 |
3.2.2 时间序列—神经网络耦合模型 | 第46-47页 |
3.2.3 工程实例-隧道地表沉降时间序列预测 | 第47-51页 |
3.3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结构风险信息数据应用 | 第51-60页 |
3.3.1 文本挖掘内容 | 第51-54页 |
3.3.2 隧道施工风险信息文本挖掘 | 第54-56页 |
3.3.3 工程实例-济南二环项目风险信息文本挖掘过程 | 第56-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基于变权综合理论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 第61-86页 |
4.1 动态风险评估指标集建立 | 第61-62页 |
4.2 变权综合评价方法 | 第62-70页 |
4.2.1 变权原理 | 第63-65页 |
4.2.2 变权综合评估模型 | 第65-69页 |
4.2.3 变权综合评价流程 | 第69-70页 |
4.3 实例分析 | 第70-85页 |
4.3.1 施工现场巡检风险识别 | 第71-77页 |
4.3.2 层次分析法及变权重赋值 | 第77-81页 |
4.3.3 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估 | 第81-83页 |
4.3.4 变权评估模型效果分析 | 第83-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隧道施工全过程安全风险管控平台功能设计及开发 | 第86-98页 |
5.1 风险管控平台设计开发 | 第86-88页 |
5.1.1 平台的设计目标 | 第86页 |
5.1.2 平台的开发技术 | 第86-88页 |
5.2 风险数据库设计 | 第88-90页 |
5.2.1 数据库E-R图分析 | 第88-89页 |
5.2.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第89-90页 |
5.3 风险管控平台的功能结构 | 第90-96页 |
5.3.1 平台的结构体系 | 第90-91页 |
5.3.2 平台的功能 | 第91-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第98-108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98-99页 |
6.2 系统施工管理应用 | 第99-102页 |
6.2.1 施工进度管理 | 第99-100页 |
6.2.2 超前地质预报管理 | 第100-101页 |
6.2.3 监控量测管理 | 第101页 |
6.2.4 围岩分级管理 | 第101-102页 |
6.3 系统数据挖掘与安全预警应用 | 第102-104页 |
6.3.1 系统数据挖掘应用 | 第102-103页 |
6.3.2 系统安全预警应用 | 第103-104页 |
6.4 系统动态风险评估应用 | 第104-10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7.1 结论 | 第108-109页 |
7.2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17页 |
在读期间获批的软件著作权 | 第117页 |
在读期间获取的奖励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附件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