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我国大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7-11页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7-8页
        1. 选题背景第7页
        2. 选题意义第7-8页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8-9页
        1. 国外研究述评第8页
        2. 国内研究术评第8-9页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9页
        1.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9页
        2. 论文的结构框架第9页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9-11页
        1. 创新之处第9-10页
        2. 不足之处第10-11页
一、 关于学校德育衔接的概念及其必要性和意义第11-16页
    (一) 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相关概念第11-12页
        1. 德育第11页
        2.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第11-12页
        3. 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第12页
    (二)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的必要性和意义第12-16页
        1.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是遵循德育过程规律的要求第12-13页
        2.大学与中学的德育衔接是整个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是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第13页
        3.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是使学生适应不同成长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第13-14页
        4.加强大学与中学德育的衔接能解决大学和中学德育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有利于提高大中学校德育实效性第14页
        5.加强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能帮助大一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减少大学生道德问题的产生第14-15页
        6.加强大学与中学德育的衔接,是道德教育与时代同步的要求,是进一步推进德育改革,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第15-16页
二、 当前我国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影响及成因第16-26页
    (一) 当前我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第16-22页
        1. 德育目标上的衔接缺乏层次性,德育目标存在倒挂现象第16页
        2. 德育内容上的衔接缺少整体性、没有时代性第16-18页
            (1)大中学校德育在确定德育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和结合学生不同成长时期的具体需要,使得大中学校德育内容没能成为一个整体第16页
            (2)德育内容重复、倒挂、脱节,并且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第16-18页
        3.德育途径缺乏灵活性,相互衔接也十分不完善第18-19页
        4. 德育管理上的衔接不统一,不配套,缺乏有效性第19-21页
        5.德育评价上的衔接缺乏连贯性第21-22页
    (二) 当前我国大中学德育不能有效衔接的消极影响第22-23页
        1.削弱了学校德育整体育人的功能第22页
        2.影响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第22页
        3.浪费了德育资源第22-23页
    (三) 当前我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第23-26页
        1.应试教育体制是德育衔接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第23页
        2.对德育地位认识不足,对德育重视不够,德育衔接意识也比较淡薄第23-25页
        3.一些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第25页
        4.我国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缺乏衔接机制第25-26页
三、 我国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对策第26-35页
    (一)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第26页
    (二) 重视德育,摆正德育位置,树立德育衔接意识第26-28页
        1.重视德育,摆正德育位置第26-27页
        2.树立德育衔接意识第27-28页
    (三)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第28-29页
    (四) 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大中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第29-35页
        1.加强目标管理机制建设第29-30页
        2.加强沟通衔接机制建设第30-33页
            (1)加强德育内容方法上的协调和沟通第31-32页
            (2)加强德育教育科研上的沟通和配合第32页
            (3)加强德育课外活动的沟通交流第32-33页
        3.加强制度保障机制建设第33页
        4.加强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设第33-35页
结论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致谢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苏高考试题中地理空间能力的要求与特点研究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