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案例介绍 | 第12-15页 |
1.1 案例简介和法院判决及案例争议焦点 | 第12-14页 |
1.1.1 陈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破坏计算机系统案 | 第12页 |
1.1.2 袁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 | 第12-13页 |
1.1.3 李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案 | 第13-14页 |
1.2 案例争议焦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案例争议焦点的法理分析 | 第15-25页 |
2.1 本罪的构成要件和认定及案例分析 | 第15-25页 |
2.1.1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罪的主体 | 第15-16页 |
2.1.2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罪的客体 | 第16页 |
2.1.3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罪的对象 | 第16-17页 |
2.1.4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罪的主观方面 | 第17-19页 |
2.1.5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罪的客观方面 | 第19-25页 |
第三章 本罪的司法认定 | 第25-32页 |
3.1 本罪与非罪 | 第25-27页 |
3.2 一罪与数罪 | 第27-28页 |
3.3 本罪与他罪的区别 | 第28-32页 |
3.3.1 本罪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区别 | 第28-29页 |
3.3.2 本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区别 | 第29-30页 |
3.3.3 本罪与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区别 | 第30-31页 |
3.3.4 本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案例引发的思考及相关建议 | 第32-37页 |
4.1 本罪在立法方面完善的建议 | 第32-35页 |
4.1.1 我国刑法关于本罪完善的建议 | 第32-34页 |
4.1.2 我国出台遏制恐怖犯罪专门立法之建议 | 第34-35页 |
4.2 本罪在司法实践方面完善的建议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