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 第9-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五、研究视野与方法 | 第15-18页 |
一、长白山森林号子的概述 | 第18-36页 |
(一)劳动号子、林区劳动号子、东北林区劳动号子及长白山森林号子 | 第18-21页 |
1.劳动号子 | 第18页 |
2.林区劳动号子 | 第18-19页 |
3.东北林区劳动号子 | 第19-20页 |
4.长白山森林号子 | 第20-21页 |
(二)长白山森林号子的概况 | 第21-25页 |
1.长白山森林号子形成的因素 | 第21-23页 |
1.1 长白山森林号子形成的人文环境 | 第21-22页 |
1.2 长白山森林号子形成的地理环境 | 第22-23页 |
2.长白山森林号子的发展及现状 | 第23-25页 |
(三)长白山森林号子的分类 | 第25-36页 |
1.劳动时的技术指导性内容 | 第26-36页 |
(1)劳动时的多次使用 | 第26-31页 |
1.1 哈腰挂 | 第26-27页 |
1.2 抬木号子 | 第27-28页 |
1.3 串坡号子 | 第28-29页 |
1.4 上跳号子 | 第29页 |
1.5 捞木号子 | 第29-31页 |
1.6 归愣号子 | 第31页 |
1.7 了号 | 第31页 |
(2)劳动时特定劳动场景使用 | 第31-34页 |
2.1 采伐号子 | 第31页 |
2.2 拉鼻子号 | 第31-32页 |
2.3 上愣号子 | 第32-33页 |
2.4 瓦杠号 | 第33页 |
2.5 大掐号子 | 第33-34页 |
(3)对除劳动生产以外的描写 | 第34-36页 |
3.1 描写劳动生活和场景的号子 | 第34-35页 |
3.2 荤号子 | 第35-36页 |
二、长白山森林号子的音乐特点 | 第36-46页 |
(一)长白山森林号子的基本音乐特征 | 第36-44页 |
1.基本节奏型 | 第36-37页 |
2.曲式结构 | 第37-40页 |
3.旋律特点 | 第40-41页 |
4.演唱形式 | 第41页 |
5.歌词使用 | 第41-44页 |
(1)长白山森林号子歌词与东北方言的关系 | 第42-44页 |
(2)长白山森林号子歌词与二人转之间的关系 | 第44页 |
(二)东北民俗与长白山森林号子音乐 | 第44-46页 |
1.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 第44-45页 |
2.“猫冬”与长白山森林号子音乐 | 第45-46页 |
三、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