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1.1 水稻雄性核不育研究进展 | 第8-16页 |
1.1.1 水稻雄性不育的多样性 | 第8页 |
1.1.2 水稻雄性核不育的分子机理 | 第8-10页 |
1.1.3 水稻雄性核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4 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SMS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 第11页 |
1.1.5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1-12页 |
1.1.6 SSR、Indel分子标记 | 第12-13页 |
1.1.7 连锁和互换定律 | 第13-16页 |
1.1.7.1 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 | 第14-15页 |
1.1.7.2 交换发生机制 | 第15-16页 |
1.1.8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 第16页 |
1.2 稻瘟病及其防治措施 | 第16-23页 |
1.2.1 稻瘟病的危害和致病机理 | 第16-18页 |
1.2.2 稻瘟病菌的分类和命名 | 第18页 |
1.2.3 水稻稻瘟病的抗病机理 | 第18-19页 |
1.2.4 传统稻瘟病防治措施和抗性基因的挖掘 | 第19-21页 |
1.2.5 稻瘟病抗性基因鉴定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SMS的精细定位 | 第23-44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试剂 | 第23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1.3.1 播种和育苗 | 第23页 |
2.1.3.2 田间育性及其他性状调查 | 第23-24页 |
2.1.3.3 DNA提取(TPS法) | 第24页 |
2.1.3.4 新标记的开发 | 第24页 |
2.1.3.5 PCR扩增 | 第24-25页 |
2.1.3.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6-42页 |
2.3 讨论 | 第42-44页 |
2.3.1 显性核不育基因的应用前景 | 第42页 |
2.3.2 关于显性核不育基因的思考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 | 第44-6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4-5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1.2 发病条件 | 第44页 |
3.1.3 实验仪器、试剂 | 第44页 |
3.1.4 实验步骤 | 第44-57页 |
3.1.4.1 播种和育苗 | 第44页 |
3.1.4.2 DNA提取(同上) | 第44页 |
3.1.4.3 PCR扩增 | 第44-45页 |
3.1.4.4 1%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5-46页 |
3.1.4.5 酶切反应 | 第46-47页 |
3.1.4.6 数据统计 | 第47-57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3.3 讨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