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8页 |
1.1 微生物腐蚀 | 第14-16页 |
1.1.1 微生物腐蚀概述 | 第14页 |
1.1.2 微生物腐蚀与生物膜的关系 | 第14-16页 |
1.2 生物膜 | 第16-23页 |
1.2.1 生物膜及其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1.2.2 生物膜发展的调控 | 第17-20页 |
1.2.3 生物膜的解体 | 第20-23页 |
1.3 D-氨基酸 | 第23-30页 |
1.3.1 D-氨基酸的分布及其合成 | 第23-24页 |
1.3.2 D-氨基酸的功能 | 第24-30页 |
1.4 群体感应 | 第30-36页 |
1.4.1 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分类 | 第30-32页 |
1.4.2 海洋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 | 第32-35页 |
1.4.3 群体感应系统对生物膜的调控作用 | 第35-36页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36-38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36页 |
1.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D-氨基酸对Pseudoalteromonassp.SC2014生物膜与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38-70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2.2.2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第39页 |
2.2.3 细菌培养 | 第39页 |
2.2.4 金属试样预处理 | 第39-40页 |
2.2.5 结晶紫(CV)染色 | 第40页 |
2.2.6 细菌计数 | 第40页 |
2.2.7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40-41页 |
2.2.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 | 第41页 |
2.2.9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第41页 |
2.2.10 生物膜中EPS定量分析 | 第41-42页 |
2.2.11 腐蚀失重测定 | 第42页 |
2.2.12 细菌表面疏水性测定 | 第42-43页 |
2.2.13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68页 |
2.3.1 不同氨基酸对SC2014生物膜和生长的影响不同 | 第43-46页 |
2.3.2 D-Phe对SC2014在316L不锈钢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 第46-48页 |
2.3.3 D-Phe对SC2014在316L不锈钢表面生物膜发展的影响 | 第48-52页 |
2.3.4 D-Phe对SC2014在316L不锈钢表面已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 第52-54页 |
2.3.5 D-Phe对SC2014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2.3.6 D-Phe对SC2014在316L不锈钢表面所形成生物膜组成的影响 | 第56-61页 |
2.3.7 D-Phe对SC2014所致Q235碳钢腐蚀的影响 | 第61-62页 |
2.3.8 D-Phe对SC2014在Q235碳钢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 第62-6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三章 D-氨基酸对Desulfovibriosp.生物膜与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70-101页 |
3.1 引言 | 第70-7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1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1页 |
3.2.2 细菌培养 | 第71页 |
3.2.3 细菌计数 | 第71页 |
3.2.4 溶解氧浓度(DO)测定 | 第71页 |
3.2.5 硫化物浓度测定 | 第71页 |
3.2.6 其他实验方法 | 第7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1-100页 |
3.3.1 不同氨基酸对D.sp.生物膜和生长的影响不同 | 第71-74页 |
3.3.2 D-Phe对D.sp.在316L不锈钢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 第74-75页 |
3.3.3 D-Phe对D.sp.在316L不锈钢表面生物膜发展的影响 | 第75-78页 |
3.3.4 D-Phe对D.sp.在316L不锈钢表面已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 第78-79页 |
3.3.5 D-Phe对D.sp.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3.3.6 D-Phe对D.sp.在316L不锈钢表面所形成生物膜组成的影响 | 第80-86页 |
3.3.7 D-Phe对D.sp.所致Q235碳钢腐蚀的影响 | 第86-88页 |
3.3.8 D-Phe对体系中细菌数量、pH和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3.3.9 D-Phe对D.sp.在Q235碳钢表面所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 第89-99页 |
3.3.10 D-Phe对D.sp.硫化氢代谢的影响 | 第99-10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四章 Pseudoalteromonassp.SC2014和Desulfovibriosp.的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对生物膜的影响 | 第101-118页 |
4.1 引言 | 第10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1-104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01-102页 |
4.2.2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第102页 |
4.2.3 细菌培养 | 第102页 |
4.2.4 无菌培养上清的制备 | 第102-103页 |
4.2.5 AI-2活性检测 | 第103页 |
4.2.6 AHL活性的测定 | 第103-104页 |
4.2.7 其他实验方法 | 第10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7页 |
4.3.1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检测 | 第104-106页 |
4.3.2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4.3.3 AI-2对D.sp.在316L不锈钢表面所形成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4.3.4 AI-2对D.sp.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4.3.5 AI-2对D.sp.在316L不锈钢表面所形成生物膜组成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4.3.6 AI-2对D.sp.所致Q235碳钢腐蚀及在其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5.1 结论 | 第118-119页 |
5.2 创新点 | 第119页 |
5.3 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