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感染ORFV后小鼠骨髓源DCs的免疫学及蛋白质组学分析

缩略词对照表第4-6页
摘要第6-7页
Summary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6页
    1 羊口疮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5-19页
        1.1 病原学与基因组第15-16页
        1.2 羊口疮流行病学第16页
        1.3 羊口疮诊断方法第16-17页
            1.3.1 免疫电镜观察第16-17页
            1.3.2 病毒分离鉴定第17页
            1.3.3 血清学检测第17页
            1.3.4 分子生物等检测方法第17页
        1.4 抗病毒免疫和免疫逃避第17-19页
    2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2.1 树突状细胞的分类第19-20页
        2.2 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第20-21页
            2.2.1 DCs的抗原摄取加工与提呈第20页
            2.2.2 DCs参与调节B细胞功能第20-21页
            2.2.3 DCs与T细胞的极化第21页
            2.2.4 DCs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第21页
        2.3 树突状细胞的临床应用第21-22页
    3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概述第22-25页
        3.1 定量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第22-23页
        3.2 iTRAQ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流程第23-24页
        3.3 iTRAQ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比较第24页
        3.4 iTRAQ技术在动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第24-25页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羊口疮病毒ORFV129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26-38页
    1 材料第26-28页
        1.1 毒株、细胞、实验动物第26页
        1.2 主要试剂第26-27页
        1.3 主要仪器第27页
        1.4 主要的溶液配制第27-28页
    2 方法第28-30页
        2.1 基因引物的设计第28页
        2.2 ORFV129基因的扩增第28页
        2.3 pET-28a(+)-ORFV129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第28页
        2.4 诱导pET-28a(+)-ORFV129重组菌的表达第28-29页
        2.5 重组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分析第29页
        2.6 重组蛋白纯化第29页
        2.7 重组蛋白WesternBlot鉴定第29页
        2.8 多克隆抗体的准备第29-30页
        2.9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检测第30页
        2.10 多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第30页
    3 结果第30-36页
        3.1 ORFV129基因片段的扩增第30-31页
        3.2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31-32页
        3.3 重组表达菌的小量诱导表达第32页
        3.4 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分析第32-33页
        3.5 重组蛋白的纯化诱导第33-34页
        3.6 重组蛋白的Wester-Blot分析第34-35页
        3.7 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制备的兔源ORFV129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第35页
        3.8 蛋白多抗的鉴定第35-36页
    4 讨论第36-38页
第三章 羊口疮病毒对鼠骨髓DCs分化成熟的影响及免疫学效应第38-54页
    1 材料第38-39页
        1.1 细胞与实验动物第38页
        1.2 试剂第38-39页
        1.3 仪器第39页
        1.4 主要溶液配置第39页
    2 实验方法第39-42页
        2.1 ORFV滴度测定(TCID50)第39页
        2.2 小鼠骨髓来源DCs体外诱导及培养第39-40页
        2.3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ORFV病毒对DCs的感染第40页
        2.4 ORFV对DCs表型的影响第40-41页
        2.5 ORFV对DCs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第41页
        2.6 ORFV对DCs吞噬能力的影响第41页
        2.7 ORFV对DCs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第41-42页
            2.7.1 T细胞的制备第41页
            2.7.2 刺激细胞的制备第41-42页
            2.7.3 DCs与T淋巴细胞的混合培养第42页
        2.8 实验数据分析第42页
    3 结果第42-52页
        3.1 TCID第42-43页
        3.2 小鼠骨髓来源DCs体外诱导及培养第43-44页
        3.3 间接免疫荧光验证第44-45页
        3.4 ORFV对CD11C+细胞比例的影响第45-47页
        3.5 ORFV对DC成熟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第47-50页
        3.6 ORFV对DCs吞噬能力的影响第50-52页
        3.7 ORFV对DCs刺激T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第52页
    4 讨论第52-54页
第四章 羊口疮病毒感染DCs蛋白质组学变化及其功能分析第54-69页
    1 材料第54-55页
        1.1 细胞、血清第54页
        1.2 实验试剂第54-55页
        1.3 主要仪器设备第55页
        1.4 溶液配制第55页
    2 方法第55-59页
        2.1 细胞的培养第55页
        2.2 感染细胞样品的准备第55-56页
        2.3 iTRAQ检测第56-59页
            2.3.1 蛋白提取第56页
            2.3.2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第56页
            2.3.3 蛋白质酶解和除盐第56页
            2.3.4 iTRAQ标记第56页
            2.3.5 强阳离子交换层析分级分离(SCX)第56-57页
            2.3.6 LC-ESI-MS/MS质谱鉴定分析第57页
            2.3.7 质谱数据分析第57-58页
            2.3.8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8-59页
        2.4 差异蛋白的western-blot验证第59页
    3 结果第59-65页
        3.1 细胞蛋白浓度的检测第59-60页
        3.2 iTRAQ蛋白组学实验结果第60-61页
        3.3 差异蛋白的GO富集功能注释第61-62页
        3.4 KEGG通路中差异蛋白的分析第62-64页
        3.5 差异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验证第64-65页
    4 讨论第65-69页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附录1第78-79页
附录2第79-85页
附录3第85-88页
致谢第88-89页
作者简介第89-90页
导师简介第90-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MDV 3A蛋白与ANXA1互作对Ⅰ型干扰素通路的调控
下一篇: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无乳链球菌荚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