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7页 |
1.2.1 耗散结构理论 | 第10-11页 |
1.2.2 混沌理论 | 第11-12页 |
1.2.3 分形理论 | 第12-13页 |
1.2.4 工程岩体分类法 | 第13页 |
1.2.5 突变理论 | 第13-15页 |
1.2.6 现场监测法 | 第15页 |
1.2.7 数值模拟分析法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突变理论及三种常见突变模型 | 第19-3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突变理论原理及突变模型分类 | 第19-21页 |
2.2.1 相关背景知识 | 第20页 |
2.2.2 结构的稳定性 | 第20页 |
2.2.3 确定性 | 第20页 |
2.2.4 初等突变模型 | 第20-21页 |
2.3 折迭突变模型 | 第21-24页 |
2.3.1 折迭突变模型原理 | 第21-22页 |
2.3.2 折迭突变模型失稳判据原理 | 第22-24页 |
2.4 尖点突变模型 | 第24-27页 |
2.4.1 尖点突变模型原理 | 第24-25页 |
2.4.2 尖点突变模型失稳判据原理 | 第25-26页 |
2.4.3 尖点突变模型特征 | 第26-27页 |
2.5 燕尾突变模型 | 第27-31页 |
2.5.1 燕尾突变模型原理 | 第27-29页 |
2.5.2 燕尾突变模型失稳判据原理 | 第29-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三种突变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32-66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基于塑性区围岩一般本构关系下的突变理论分析 | 第33-52页 |
3.2.1 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3.2.2 圆形硐室-围岩系统势函数 | 第35-36页 |
3.2.3 状态变量等于本构关系中峰值点位移时的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36-41页 |
3.2.4 状态变量等于本构关系中拐点位移时的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41-46页 |
3.2.5 状态变量等于本构关系中三倍峰值点位移时的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46-52页 |
3.3 具体本构关系下塑性区围岩的刚度比及其他参数研究 | 第52-56页 |
3.3.1 围岩本构关系的选取及势函数的计算 | 第52-54页 |
3.3.2 状态变量等于本构关系中拐点位移时相关参数的理论推导 | 第54-56页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6-64页 |
3.4.1 经典本构关系下三种突变模型中塑性区半径的理论推导 | 第57-58页 |
3.4.2 经典本构关系下三种突变模型中相关参数的对比与讨论 | 第58-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基于三种突变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66-100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工程概况 | 第66-68页 |
4.2.1 地质条件 | 第66-67页 |
4.2.2 隧道的基本参数及开挖方式 | 第67-68页 |
4.3 隧道开挖的数值建模 | 第68-72页 |
4.3.1 FLAC3D计算原理与求解过程 | 第68页 |
4.3.2 模拟基本假定和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取 | 第68-70页 |
4.3.3 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 | 第70-71页 |
4.3.4 隧道模拟开挖步骤和模拟测点位置 | 第71-72页 |
4.4 圆形硐室-围岩系统的位移特征分析 | 第72-75页 |
4.5 圆形硐室-围岩系统的塑性区特征分析 | 第75-78页 |
4.6 基于三种突变模型的圆形硐室-围岩系统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78-98页 |
4.6.1 折迭突变模型下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81-87页 |
4.6.2 尖点突变模型下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87-93页 |
4.6.3 燕尾突变模型下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93-9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5.1 结论 | 第100-101页 |
5.2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