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方法的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1.2.1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隧道施工方法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3 考虑渗流作用下隧道工程施工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3 本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1.4 本文的亮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软弱围岩隧道工程特性及施工方法的选择 | 第20-26页 |
| 2.1 软弱围岩的定义和特性 | 第20页 |
| 2.1.1 软弱围岩的定义 | 第20页 |
| 2.1.2 软弱围岩的特性 | 第20页 |
| 2.2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破坏特性 | 第20-22页 |
| 2.2.1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破坏的一般特征 | 第20-21页 |
| 2.2.2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破坏模式 | 第21-22页 |
| 2.3 影响软弱围岩隧道稳定性的因素 | 第22-24页 |
| 2.3.1 地质因素 | 第22-23页 |
| 2.3.2 工程活动造成的人为因素 | 第23-24页 |
| 2.4 选择隧道施工方法需考虑的因素 | 第24页 |
| 2.5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 第24-25页 |
| 2.6 软弱围岩隧道主要的施工方法 | 第25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软弱围岩隧道的四种工法分析研究 | 第26-33页 |
| 3.1 四种工法的基本介绍 | 第26-29页 |
| 3.1.1 台阶法 | 第26页 |
| 3.1.2 CD法 | 第26-27页 |
| 3.1.3 CRD法 | 第27-28页 |
| 3.1.4 双侧壁导坑法 | 第28-29页 |
| 3.2 四种工法的评价 | 第29-30页 |
| 3.2.1 台阶法 | 第29页 |
| 3.2.2 CD法 | 第29页 |
| 3.2.3 CRD法 | 第29-30页 |
| 3.2.4 双侧壁导坑法 | 第30页 |
| 3.3 各工法的对比分析 | 第30-3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四种施工方法响应数值模拟 | 第33-65页 |
| 4.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33页 |
| 4.2 工程地质 | 第33-36页 |
| 4.2.1 地层岩性 | 第33-34页 |
| 4.2.2 地质构造 | 第34-35页 |
| 4.2.3 围岩类别 | 第35页 |
| 4.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5-36页 |
| 4.2.5 不良地质 | 第36页 |
| 4.3 FLAC3D简介及其在流固耦合中的应用 | 第36-42页 |
| 4.3.1 FLAC3D简介 | 第36-37页 |
| 4.3.2 渗流数值模拟原理 | 第37-38页 |
| 4.3.3 FLAC3D流固耦合计算原理 | 第38-40页 |
| 4.3.4 岩体的本构计算模型 | 第40-42页 |
| 4.4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择 | 第42-43页 |
| 4.4.1 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 4.4.2 参数的选择 | 第42-43页 |
| 4.5 台阶法施工响应数值模拟 | 第43-48页 |
| 4.5.1 台阶法模拟开挖步骤 | 第43-44页 |
| 4.5.2 围岩位移分析 | 第44-45页 |
| 4.5.3 地表及拱顶变形分析 | 第45-48页 |
| 4.5.4 塑性区分布分析 | 第48页 |
| 4.6 CD法施工响应数值模拟 | 第48-54页 |
| 4.6.1 CD法模拟开挖步骤 | 第48-49页 |
| 4.6.2 围岩位移分析 | 第49-51页 |
| 4.6.3 地表及拱顶变形分析 | 第51-53页 |
| 4.6.4 塑性区分布分析 | 第53-54页 |
| 4.7 CRD法施工响应数值模拟 | 第54-59页 |
| 4.7.1 CRD法模拟开挖步骤 | 第54-55页 |
| 4.7.2 围岩位移分析 | 第55-56页 |
| 4.7.3 地表及拱顶变形分析 | 第56-58页 |
| 4.7.4 塑性区分布分析 | 第58-59页 |
| 4.8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响应数值模拟 | 第59-64页 |
| 4.8.1 双侧壁导坑法模拟开挖步骤 | 第59-60页 |
| 4.8.2 围岩位移分析 | 第60-61页 |
| 4.8.3 地表及拱顶变形分析 | 第61-64页 |
| 4.8.4 塑性区分布分析 | 第64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四种施工方法的比选 | 第65-72页 |
| 5.1 各工法最终沉降位移值对比 | 第65-67页 |
| 5.2 各工法监测点最终变形值对比 | 第67-69页 |
| 5.2.1 地表监测点最终变形值对比 | 第67-68页 |
| 5.2.2 拱顶监测点最终变形值对比 | 第68-69页 |
| 5.3 各工法最终塑性区对比 | 第69-70页 |
| 5.4 四种工法的选择 | 第70-7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