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关系的概述 | 第14-16页 |
1.2.2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关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研究 | 第17-20页 |
1.2.4 关于啦啦操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2.2.2 问卷调查法 | 第22-23页 |
2.2.3 访谈法 | 第23-24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54页 |
3.1 啦啦操运动项目特征及教师专业素质特点分析 | 第26-29页 |
3.1.1 啦操运动项目特点 | 第26-27页 |
3.1.2 啦啦操技术特征 | 第27-28页 |
3.1.3 啦啦操教师专业素质特点 | 第28-29页 |
3.2 福州市中学啦啦操开展对教师需求状况分析 | 第29-32页 |
3.2.1 中学啦啦操课程开设状况对师资需求分析 | 第29页 |
3.2.2 中学啦啦操课外活动状况对师资需求分析 | 第29-30页 |
3.2.3 中学啦啦操竞赛状况对师资需求分析 | 第30-31页 |
3.2.4 中学啦啦操教师任课状况对师资需求分析 | 第31-32页 |
3.3 福州市中学啦啦操教师基本结构情况分析 | 第32-37页 |
3.3.1 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3.3.2 学历与职称情况 | 第33-34页 |
3.3.3 执教年限与从事啦啦操教学年限 | 第34页 |
3.3.4 裁判级别与教练员级别分布情况 | 第34-35页 |
3.3.5 教师原专项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3.3.6 带队经历及参赛级别与裁判经历 | 第36-37页 |
3.4 福州市中学啦啦操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状况分析 | 第37-47页 |
3.4.1 中学啦啦操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情况 | 第37-38页 |
3.4.2 中学啦啦操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情况 | 第38-40页 |
3.4.3 中学啦啦操教师教学能力情况 | 第40-42页 |
3.4.4 中学啦啦操教师运动训练素质情况 | 第42页 |
3.4.5 中学啦啦操教师专业裁判能力情况 | 第42-43页 |
3.4.6 中学啦啦操教师专业精神能力情况 | 第43-46页 |
3.4.7 中学啦啦操教师科研素质情况 | 第46-47页 |
3.5 福州市中学啦啦操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与相关知识需求情况 | 第47-49页 |
3.5.1 中学啦啦操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 | 第47-48页 |
3.5.2 中学啦啦操教师对啦啦操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 | 第48-49页 |
3.6 影响福州市中学啦啦操教师专业素质的因素 | 第49-52页 |
3.6.1 主要因素 | 第50-51页 |
3.6.2 次要因素 | 第51-52页 |
3.6.3 一般因素 | 第52页 |
3.7 提高福州市中学啦啦操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对策 | 第52-54页 |
3.7.1 学校领导提高对啦啦操的重视程度 | 第52页 |
3.7.2 加强教师职后培训,提高啦啦操教师专业水平 | 第52-53页 |
3.7.3 开展形式多样的啦啦操活动,促进教师学习与交流 | 第53页 |
3.7.4 定期举办赛事,提高教师裁判实践能力 | 第53页 |
3.7.5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 第53页 |
3.7.6 加强后备力量的引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 第53-54页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4-56页 |
4.1 结论 | 第54-55页 |
4.2 建议 | 第55-56页 |
附录1 | 第56-62页 |
附录2 | 第62-64页 |
附录3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