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一)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 | 第17-18页 |
(二)驯鹿文化 | 第18-20页 |
(三)教育功能 | 第20-2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文献法 | 第21页 |
(二)问卷法 | 第21页 |
(三)访谈法 | 第21页 |
(四)教育统计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驯鹿文化教育功能阐释 | 第22-31页 |
一、驯鹿文化的个体教育功能 | 第22-26页 |
(一)生产生活技能学习 | 第22-23页 |
(二)对个体智力因素的影响 | 第23-25页 |
(三)对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二、驯鹿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 第26-31页 |
(一)推动驯鹿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传承 | 第27-28页 |
(二)有利于推广生态观念 | 第28-29页 |
(三)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 第29页 |
(四)增强驯鹿文化的影响力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驯鹿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现状 | 第31-44页 |
一、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的基本情况 | 第31-35页 |
(一)人口情况 | 第31-32页 |
(二)生存环境情况 | 第32-33页 |
(三)驯鹿业的发展情况 | 第33-34页 |
(四)民族特质 | 第34-35页 |
二、使鹿鄂温克族驯鹿文化传承情况简介 | 第35-39页 |
(一)驯鹿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 | 第35-38页 |
(二)驯鹿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 第38-39页 |
三、使鹿鄂温克族驯鹿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情况 | 第39-44页 |
(一)家庭中驯鹿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 第40-41页 |
(二)社区中驯鹿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 第41页 |
(三)学校中驯鹿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 第41-42页 |
(四)民俗旅游和宣传教育中驯鹿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使鹿鄂温克族驯鹿文化教育功能发挥所遇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44-55页 |
一、使鹿鄂温克族驯鹿文化教育功能发挥所遇问题 | 第44-50页 |
(一)部分民众传承意识和能力较弱 | 第44-45页 |
(二)对驯鹿文化教育功能认知不足 | 第45-46页 |
(三)驯鹿文化传承内容与途径缩小 | 第46-47页 |
(四)驯鹿文化商业化严重 | 第47-48页 |
(五)学校教育中驯鹿文化教育功能缺失 | 第48-49页 |
(六)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及教育功能有待提高 | 第49-50页 |
二、使鹿鄂温克族驯鹿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 | 第50-55页 |
(一)生态移民改变驯鹿文化的生长土壤 | 第50-51页 |
(二)人口数目较小与族际婚姻互嵌 | 第51-52页 |
(三)地方政府与林业发展间的矛盾 | 第52-53页 |
(四)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发挥使鹿鄂温克族驯鹿文化教育功能的对策 | 第55-64页 |
一、重视驯鹿经济转型,打造优秀民族文化品牌 | 第55-57页 |
(一)大力发展传统手工体验项目 | 第55页 |
(二)将驯鹿文化的“保护链”与“产业链”相结合 | 第55-56页 |
(三)对传统驯鹿文化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 | 第56-57页 |
二、重视猎民点的建设 | 第57-59页 |
(一)重视发挥猎民点的教育功能 | 第57-58页 |
(二)改良并壮大猎民点驯鹿种群 | 第58页 |
(三)围绕驯鹿文化,打造特色猎民点 | 第58-59页 |
三、加快开发与驯鹿文化相关的学校教育资源 | 第59-60页 |
(一)把驯鹿文化融入学校课程 | 第59-60页 |
(二)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配合 | 第60页 |
四、对驯鹿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 | 第60-64页 |
(一)重视驯鹿文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 第61页 |
(二)建立驯鹿文化资源数据库 | 第61-62页 |
(三)建设驯鹿文化生态博物馆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1 | 第70-73页 |
附录2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