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荷载与结构承载力论文

强震及失水事故下核电安全壳结构极限承载力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21-22页
1 绪论第22-3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2-2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9-37页
        1.2.1 安全壳失水事故研究现状第30-31页
        1.2.2 核电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第31-35页
        1.2.3 核电抗冲击性能研究现状第35-37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7-39页
2 CPR1000安全壳复杂配筋结构钢筋混凝土整体力学性能分析第39-82页
    2.1 引言第39-40页
    2.2 安全壳模型介绍第40-44页
    2.3 材料介绍第44-47页
        2.3.1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第44-46页
        2.3.2 钢筋材料应力-应变曲线第46-47页
        2.3.3 预应力材料第47页
    2.4 有限元方法验证第47-56页
        2.4.1 单轴受拉构件第48-50页
        2.4.2 钢筋混凝土受压柱第50-52页
        2.4.3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弯曲梁模拟第52-54页
        2.4.4 双向受拉板第54-56页
    2.5 筒身钢筋和预应力筋作用的整体力学模型研究第56-66页
        2.5.1 环向单轴应力-应变曲线第56-63页
        2.5.2 竖向单轴应力-应变曲线第63-66页
        2.5.3 环向和竖向对比第66页
    2.6 穹顶钢筋和预应力筋作用的整体力学模型研究第66-71页
        2.6.1 纬向单轴应力-应变曲线第66-68页
        2.6.2 经向单轴应力-应变曲线第68-70页
        2.6.3 纬向和经向曲线对比第70-71页
    2.7 安全壳结构双向受力下单元承载力分析第71-76页
        2.7.1 筒身双轴受力性能第72-74页
        2.7.2 穹顶双轴受力性能第74-76页
    2.8 试验验证第76-80页
        2.8.1 试验材料第77-78页
        2.8.2 试验结果对比第78-80页
    2.9 本章小结第80-82页
3 CPR1000安全壳结构极限抗震承载力及性能分析第82-112页
    3.1 引言第82-84页
    3.2 有限元模型第84-85页
    3.3 模态分析第85-87页
    3.4 阻尼值的确定第87-88页
    3.5 地震波选取第88-91页
        3.5.1 选择地震波第88页
        3.5.2 地震波调整第88-91页
    3.6 动力时程分析第91-92页
    3.7 远场地震动结果分析第92-101页
        3.7.1 安全停堆地震时结构性能分析第92-95页
        3.7.2 安全壳极限地震承载力性能分析第95-101页
    3.8 近场地震下结构极限承载力性能分析第101-111页
        3.8.1 近场地震的特点第101-106页
        3.8.2 近场地震动分析第106-111页
    3.9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4 安全壳结构震后失水事故极限承载力性能分析第112-133页
    4.1 引言第112-114页
    4.2 无地震时结构极限承压性能分析第114-120页
        4.2.1 安全壳极限承压性能分析第115-118页
        4.2.2 同相关研究结果对比第118-120页
    4.3 远场地震震后失水事故分析第120-125页
    4.4 远场地震震后承压性能衰减趋势第125-127页
    4.5 近场地震震后失水事故分析第127-131页
    4.6 近场地震震后承压性能衰减趋势第131-132页
    4.7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5 安全壳结构地震及震后承压易损性分析第133-163页
    5.1 引言第133-134页
    5.2 地震安全评价方法第134-137页
        5.2.1 抗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第134-136页
        5.2.2 确定性失效裕度分析方法第136-137页
    5.3 地震动数据的选取与处理第137-140页
    5.4 基于远场地震动的抗震易损性分析第140-145页
        5.4.1 基于破坏剪切变形角的易损性第140-143页
        5.4.2 基于倒塌剪切变形角的易损性第143-145页
    5.5 基于远场地震动的震后承压易损性分析第145-150页
        5.5.1 震后2.5倍设计内压易损性第145-146页
        5.5.2 震后2.0倍设计内压易损性第146-148页
        5.5.3 震后1.0倍设计内压易损性第148-150页
    5.6 近场地震易损性分析第150-156页
        5.6.1 基于破坏剪切变形角的易损性第151-153页
        5.6.2 基于倒塌剪切变形角的易损性第153-156页
    5.7 基于近场地震动的震后承压易损性分析第156-161页
        5.7.1 震后2.5倍设计内压易损性第156-157页
        5.7.2 震后2.0倍设计内压易损性第157-159页
        5.7.3 震后1.0倍设计内压易损性第159-161页
    5.8 本章小结第161-163页
6 结论及展望第163-167页
    6.1 结论第163-164页
    6.2 创新点摘要第164-165页
    6.3 展望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8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80-181页
致谢第181-182页
作者简介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类鞍点问题的迭代算法及预条件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位移的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研究